臺北市
33°
( 36° / 27° )
氣象
2024-06-23 | 上報

高溫飆破 36 度!國健署預防 3 招、急救 5 步驟 親子暑假遠離熱傷害

高溫飆破 36 度!國健署預防 3 招、急救 5 步驟 親子暑假遠離熱傷害

隨著夏季溫度越來越高,中暑、熱急症的高峰期來臨。其中,幼兒族群因生理功能與自理能力的關係,無法適時的補充水分與休息擦汗;較大的孩童則是在活動過程中,容易忽略環境高溫和身體缺水產生的不適,造成熱傷害的症狀。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等單位跨域攜手合作,在暑假來臨前,舉辦記者會,並發布兒童熱傷害衛教素材,共同提醒家長與學童,不論室內與室外遊玩,都要注意預防熱傷害,減少熱急症的發生,開心健康放暑假。

(延伸閱讀:【寶林茶室中毒】如何預防米酵菌酸?食安專家打破迷思 呼籲熱菜直接放冰箱才安全
高溫飆破 36 度!國健署預防 3 招、急救 5 步驟 親子暑假遠離熱傷害
3 招預防熱傷害。(取自國民健康署臉書粉專)

跨部會合作「熱傷害」宣導

氣象署表示,氣象署自 2018 年起發布「高溫資訊」,提醒社會大眾注意防範熱傷害,並在高溫資訊發布後,同步更新於中央氣象署全球資訊網、「生活氣象」APP 及 Facebook「報天氣」粉絲專頁等處揭露。另外,氣象預報員也會透過新聞傳播媒體加強播報、提醒民眾及相關政府單位留意,高溫氣候對健康以及日常生活的影響。

國教署說明,每年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預防熱傷害衛教宣導素材轉知所屬各級單位與轄屬學校,加強宣導與落實學生避免熱傷害的措施,並於夏季期間透過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宣導熱傷害防範處理方法,同時學校於放暑假之前,發放預防熱傷害等單張,提醒家長與學生一起注意,安心又平安的度過炎炎夏日。

(延伸閱讀:【專訪】一位罕病患者之死,推動「台灣腦庫」成立!台大醫師謝松蒼盼找出漸凍症、失智解方
高溫飆破 36 度!國健署預防 3 招、急救 5 步驟 親子暑假遠離熱傷害
熱傷害 6 大危險族群。(取自國民健康署臉書粉專)

國健署提醒,容易發生熱傷害的環境,包括高溫悶熱的戶外、空氣不流通的室內,以及密閉的車內。因此,室內與室外都須留意孩童,透過家喻戶曉的東森幼幼台草莓姐姐擔任一日宣傳大使,提供 3 招預防熱傷害,以及 5 步驟的熱傷害急救,學習自我防護,遠離熱傷害威脅。

3 招預防熱傷害

保持「涼」爽:在穿著上以淺色與透氣材質的衣服為主,嬰幼兒衣著上,不建議有過多的包覆。於室內時,空間保持涼爽通風,外出時,嬰幼兒儘量避免陽光直射,並可攜帶手持式電風扇、遮陽帽、抗 UV 衣服或外套或選用適合的防曬用品。

「補」充水分:不論在室內或室外,適時適量的補充水分,避免瞬間大量的補充水分或冰水,且不以含糖飲料取代。

隨時留「心」:外出時留意氣象資訊,避免在上午 10 時到下午 2 時外出,另外,若搭車或開車,務必確實檢查孩童是否已下車,避免因孩子睡著,留置車內發生憾事。尤其以搭乘娃娃車至托嬰所之嬰幼兒,隨車老師及司機,下車時務必確實清點人數,到班時,若老師發現嬰幼兒缺席,須馬上聯絡家長確認是否有隨車到校。活動遊玩多注意孩童身體狀況,若出現身體不適請立即休息,必要時需送醫診治。

(延伸閱讀:【懶人包】「食人菌」是什麼?症狀、傳染途徑一次看 「這 4 類人」是高風險族群、日本近千人感染
高溫飆破 36 度!國健署預防 3 招、急救 5 步驟 親子暑假遠離熱傷害
哪些人最容易受到熱傷害。(取自國民健康署臉書粉專)

5 步驟熱傷害急救

蔭涼通風:當孩童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疲倦、食慾不振、活動力減退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迅速到蔭涼通風處。

鬆脫衣物:移除孩童身上過多、不透氣或太緊繃的衣物,並讓孩童平躺,足部稍微抬高,若出現有嘔吐現象,則協助側躺保持呼吸暢通,避免呼吸道阻塞,造成生命危險。

泡水或灑水散熱:全身頸部以下泡冷水,或用涼水擦拭身體,並搧風降溫,如手邊可取得冰涼飲料罐,可放置於孩童的頸部、腋窩和鼠蹊部。

補充涼水:孩童意識清楚,可給予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補充身體所需的電解質;若出現意識不清的現象,則不可以給予飲水。

儘速送醫:在處理熱傷害的過程中,若出現大量流汗、口渴、噁心嘔吐、輕微的意識混亂、昏厥等等症狀,或超出可以當場處理的情況,應緊急撥打 119,尋求醫護人員協助。

(延伸閱讀:長期失眠恐引發心血管疾病!醫師呼籲:「睡不好」逾 1 個月應尋求專業幫助
高溫飆破 36 度!國健署預防 3 招、急救 5 步驟 親子暑假遠離熱傷害
熱傷害共有 5 種。(取自國民健康署臉書粉專)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