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世代》EP3:徐文俊醫師呼籲 做好三動防失智「動腦、運動、互動」

2019年國際失智症協會在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世界上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在《大健康世代》第三集中,主持人梁惠雯提到,目前失智人口推估已超過37萬人,預計到了2050年將增加至86萬以上。
為了讓大眾了解如何預防失智症,本集節目邀請到臺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同時也是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的徐文俊醫師與觀眾分享他長期照護失智症患者的經驗,並提出「三動」口訣,呼籲大家不要忽略失智症的預防。
失智症盛行率驚人! 80歲以上長者約占兩到三成
徐文俊醫師表示,根據衛福部「112年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國內社區長者之失智症盛行率約為8%,進一步從年齡層分析,平均每增加五歲占比會增加一倍左右,所以在70歲以下占比約為2.4%,但到了80歲以上可達16~20%,顯示年齡層越高,失智症盛行率越高。
而依疾病嚴重程度與類型來看,失智個案「輕度與極輕度」、「中度與重度」約各占一半;類型則以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約有六成,另外是血管型失智症,占10~30%,兩者相加即達8成,為退化型失智症的大宗。此外,還有一些較罕見的如路易氏體失智症及額顳葉型失智症等。
徐文俊醫師強調,「若依現在國民平均餘命大約在80歲上下情況來看,我們每個人將來都有可能得到失智!」顯示失智症問題應受到重視。

《大健康世代》拍攝現場,徐文俊醫師與梁惠雯主持人合影。(大健康世代提供)
年輕型失智症病程發展快 面臨更多挑戰
徐文俊醫師表示,相較於老年型失智症,年輕型(早發型)患者有截然不同的表現與挑戰。所謂年輕型失智症是指65歲以前出現的失智症,病程發展速度會較老年型失智症快,且症狀較不明顯,初期容易發生焦慮、注意力不集中,或事情處理速度變慢等情形。由於這年齡可能還在職場工作,要承擔較高的認知要求,因此患者可能會出現記憶力下降(如忘記重要的會議或客戶的名字)、複雜的數字與決策能力下降等,甚至因為決策困難,導致焦慮及情緒波動而做出錯誤的決策等,這些都是年輕型失智症之警訊,但往往在診斷上又較為困難。
這個時期個案通常仍在職場上,相較來說,需要考量更多經濟層面的問題,加上下一代也大多仍處於學齡階段,照顧責任主要就會落在配偶身上,承擔了經濟、照顧及子女教育等多重壓力。
年輕型失智症逾萬人 需推動職場再設計
根據專家推估,年輕型失智症的發病率約為千分之一,換算人數約有一萬多人。
對於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徐文俊醫師建議,可透過職場再設計,進行職務上的調整,例如轉為較輕鬆或常規類型的工作,讓患者可保有繼續工作的機會,可維持與社會互動,不會退化得那麼快。此外,及早進行財務規劃、設立安養信託,甚至預立醫療計畫等,都是提前做好準備的重要措施。徐醫師強調,這些應該在年輕時就開始規劃,並與家人共同討論未來可能面臨的情境。
主持人梁惠雯也提到,失智症協會及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可提供一些協助,幫助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減輕壓力。這些機構不僅給予個案支持,還舉辦互動活動,讓患者與家屬可以共同參與,並學習應對失智症的方法。
遺傳與基因檢測問題
關於家族遺傳與基因檢測的問題,徐文俊醫師表示,一般不會建議去抽阿茲海默症的基因,因基因型的阿茲海默症很少,臨床觀察比例可能不到1%,但若是父母親有失智症,根據研究,子女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大約是兩倍左右,所以如果有這方面的擔心,可以檢測危險基因Apo-E(阿茲海默症風險基因),Apo-E有三個對偶基因e2、e3、e4,當這些對偶基因裡面有一個是e4的時候,將來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會會較高。
不過,徐文俊醫師強調,家族史雖然會影響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但最重要的還是在預防,做好「三動」:動腦、運動、互動,才是遠離失智的良方。
《大健康世代》這集節目,藉由徐文俊醫師的專業分享,相信將提升公眾對失智症的認知,也為預防和照護提供了實用的指引。透過對失智症的問題、年輕型失智症面臨的挑戰,以及預防照護策略等都有深入的探討,節目中也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對失智症患者與家庭更加友善、更包容的環境。想了解更多詳盡節目內容,敬請鎖定《大健康世代》!
節目資訊:
- 節目名稱:《大健康世代》
- 播出平台:YouTube頻道《上報360》
- 播出時間:每隔兩週的星期四下午4點
- 下集預告:2025年5月22日(星期四)下午4點
敬請收看!別忘了訂閱頻道,隨時掌握最新一集的精彩內容!
最新健康新聞
-
專家警告:淋浴時排尿恐致尿失禁及腎損傷 女性更應留意
(5 小時前) -
中榮嘉灣分院喜慶國際護師節 院長陳正榮表揚優良護理師
(6 小時前) -
38歲女流產3次超絕望 躲過染色體陷阱!終於圓夢母親節
(8 小時前) -
護理及AI機器人結合 彰基揭開國際護師節系列活動
(8 小時前) -
百日咳近6年同期新高!一週有3嬰感染 未滿1個月大嬰三度就醫仍在ICU
(9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