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1° / 28° )
氣象
2024-06-04 | 中央社

白紙親歷者省思六四 民主種子持續發芽

今日是「六四」35週年,移居海外的白紙親歷者夏巢川及黃意誠,近期透過聲援海外的紀念六四活動省思中國的民主化,他們均表示六四暴力鎮壓使中國民主被迫畫下句號,但白紙運動像是新的開始,希冀這股社會動力持續推動民主化。

白紙運動已過去一年半,響應運動的部分參與者陸續奔走海外,持續在國外替中國人權、民主價值發聲。兩位曾親身參與上海白紙運動的海外人士接受中央社的訪問,分享了解六四天安門事件的過程,以及如何啟發他們參與白紙運動。

目前在蘇格蘭讀書的大學生夏巢川,兩年前曾在上海街頭響應白紙運動,遭到抓捕在看守所裡待上兩個月後,飛回蘇格蘭,並持續在海外聲援中國民主運動。

白紙運動親歷者夏巢川就讀中學時到新加坡讀書,開始了解在中國境內未被道盡的一切真相,包括文化大革命、六四天安門事件、人權律師遭捕等事件,六四天安門事件對她而言更是記憶深刻,她表示當時回到中國放暑假,發現六四天安門事件像是「房間裡的大象」,是上一輩中國人的共同記憶,但每個人面對這場歷史卻隻字不提。

她說,八九年有親戚在鄭州上學,鄭州的二七廣場為響應北京天安門的抗議運動也舉行遊行,當時親戚的朋友坐火車到北京聲援,火車售票員不收學生票錢免費載他們到北京,全社會不同階層的民眾都在參與抗議運動,透過親戚的朋友轉述,軍隊鎮壓後「天安門的磁磚都是血,天安門的磁磚都被換過一遍」,雖然她無法核實事情的真實性,但這是坊間經常聽到的傳聞。

此外,夏巢川過去也透過中國導演婁燁拍攝的電影頤和園、中國地下樂團腰樂隊歌曲「高山下的花環」、「海鷗之歌」等歌詞拼湊在中國未能談論的悲劇。

談及中國民主運動的發展時,夏巢川表示,現在中國的言論審查已非常進步,以至於幾乎沒有公共空間,任何抗議、社會運動無法像六四一樣形成有規模的學生組織及自發性組織,與八九年相比,白紙抗議沒有統一的口號、訴求,僅是站在外頭群聚,就會被警察視為一種犯罪。

不過,她認為六四最終是以流血畫下句點,但白紙抗議如同冬天開出的第一株綠芽,她觀察到去年中國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抗議出現,包括學生抗議拒絕做早操、家長抗議大學入學考試的不公平政策,大家開始在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展開抗議,這樣的練習會讓大家開始思考民主自由。

另外一位目前在德國流亡的白紙運動參與者黃意誠,曾在16歲時透過法輪功的翻牆軟體「自由門」,從外界的網站發現六四天安門事件,並下載紀錄片「天安門」至隨身碟分享給其他人看。到了大學期間聽聞赴台灣、香港的交換學生,都表示台灣、香港都有在紀念六四,但多數同學都表示不能上前參與,擔心回中國後會遭遇危險。

之後,在就讀北京大學期間,遇上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會遭中共整肅,北京大學的教授們不敢為學生發聲,他表示從那時開始認為六四天安門事件將中國民主的脊梁打斷,現在任職於北京大學的教授都是六四過後願意與中國政府合作之人,認為中國社會獎勵那些冷漠、無視的人,但為社會挺身而出的人會遭受迫害,因此在白紙運動時決定要站出來。

不過,他表示六四像是句點,中國民主運動在此之後戛然而止,但白紙運動像是一個開始,甚至蔓延到全世界,彭立發的四通橋事件發生後,多國的海外華人於校內張貼彭立發的海報,國內外聲援的活動變得更加密切。

他進一步強調,希望他們是最後一代必須為了堅持良知犧牲親人的人,下一代的人不必在獨裁體制下遭遇迫害、委屈、焦慮、傷痕。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