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 | 中央社
歐盟核准新阿茲海默藥物 德專家提醒預防才是關鍵
歐盟近日正式批准新型阿茲海默症藥物Lecanemab上市,是首個針對疾病根本機轉發揮作用的療法。儘管被視為醫學上的重要進展,但臨床效果有限且伴隨副作用風險,德國專家呼籲「早期預防」才是對抗失智的重點方向。
根據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建議,歐盟執委會4月中旬批准由美日藥廠共同研發、用於治療早期阿茲海默症的藥物Lecanemab。
不同於過去僅能緩解阿茲海默症狀的藥物,Lecanemab可針對大腦中與病程相關的「澱粉樣蛋白」(Amyloid)沉積進行清除,是歐盟首度核准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的藥物。
然而根據臨床研究結果,Lecanemab僅能在病程初期略微延緩認知功能惡化。歐洲藥品管理局指出,患者在18個月內的失智評分上升幅度略有減緩,從1.75分(安慰劑組)下降至1.22分(治療組),差距僅約0.5分(評分範圍為0至18分)。
德國薩蘭大學附設醫院(UKS)神經科專家謝佛(Walter Schulz-Schaeffer)表示,這樣的差距在日常生活中多數難以察覺,一旦病情進入明顯階段,這些統計上的改善對患者及其家屬而言已無明顯助益。
目前歐盟僅核准用於處於「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階段的患者,且須基因檢測顯示未帶有或僅帶有一份ApoE4基因拷貝,以降低腦部腫脹與微出血等副作用風險。
根據德國神經退化疾病中心(DZNE)估算,德國目前約有120萬名阿茲海默症患者,最終僅約2萬人符合適用Lecanemab的所有條件,等於每60人中僅1人可望受益。
生物化學博士、曾獲德國「年度最佳科學記者」的柏恩特(Christina Berndt)在南德日報(SZ)評論指出,「經過100年的研究,阿茲海默症仍然是一個謎」。
她表示,雖然Lecanemab等藥物的研發是人類對抗阿茲海默症的里程碑,且在此基礎上未來有望出現更具療效的藥物,但仍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柏恩特因此呼籲政府與社會應將重心放在預防與健康促進上。柏恩特引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刊載的研究指出,約45%的失智症病例可透過預防方式避免發生。
除了基因因素外,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酗酒、缺乏運動、社交孤立,以及高血壓、憂鬱症等慢性疾病,均會提高失智風險;配戴助聽器與眼鏡、控制血壓與膽固醇、維持社交互動與身心活力,是目前已被證實的有效預防措施。
根據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建議,歐盟執委會4月中旬批准由美日藥廠共同研發、用於治療早期阿茲海默症的藥物Lecanemab。
不同於過去僅能緩解阿茲海默症狀的藥物,Lecanemab可針對大腦中與病程相關的「澱粉樣蛋白」(Amyloid)沉積進行清除,是歐盟首度核准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的藥物。
然而根據臨床研究結果,Lecanemab僅能在病程初期略微延緩認知功能惡化。歐洲藥品管理局指出,患者在18個月內的失智評分上升幅度略有減緩,從1.75分(安慰劑組)下降至1.22分(治療組),差距僅約0.5分(評分範圍為0至18分)。
德國薩蘭大學附設醫院(UKS)神經科專家謝佛(Walter Schulz-Schaeffer)表示,這樣的差距在日常生活中多數難以察覺,一旦病情進入明顯階段,這些統計上的改善對患者及其家屬而言已無明顯助益。
目前歐盟僅核准用於處於「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階段的患者,且須基因檢測顯示未帶有或僅帶有一份ApoE4基因拷貝,以降低腦部腫脹與微出血等副作用風險。
根據德國神經退化疾病中心(DZNE)估算,德國目前約有120萬名阿茲海默症患者,最終僅約2萬人符合適用Lecanemab的所有條件,等於每60人中僅1人可望受益。
生物化學博士、曾獲德國「年度最佳科學記者」的柏恩特(Christina Berndt)在南德日報(SZ)評論指出,「經過100年的研究,阿茲海默症仍然是一個謎」。
她表示,雖然Lecanemab等藥物的研發是人類對抗阿茲海默症的里程碑,且在此基礎上未來有望出現更具療效的藥物,但仍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柏恩特因此呼籲政府與社會應將重心放在預防與健康促進上。柏恩特引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刊載的研究指出,約45%的失智症病例可透過預防方式避免發生。
除了基因因素外,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酗酒、缺乏運動、社交孤立,以及高血壓、憂鬱症等慢性疾病,均會提高失智風險;配戴助聽器與眼鏡、控制血壓與膽固醇、維持社交互動與身心活力,是目前已被證實的有效預防措施。
最新國際新聞
-
-
落實原住民權利 台灣與美國分享傳承經驗
(58 分鐘前) -
瑞典記者遭土耳其逮捕 被控涉國安冒犯總統艾爾段
(59 分鐘前) -
路透民調:川普經濟施政令美國民眾失望
(1 小時前) -
印度「小瑞士」恐攻26死! 26歲女目睹父被槍殺:背不出伊斯蘭宣言就被殺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