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1°
( 34° / 25° )
氣象
2025-05-20 | 中央社

專家:各國恐無暇嚇阻中國 北京傾力滲透台政黨民間

總統賴清德就職滿一年,旅美中國學者趙通向法國快訊週刊指出,為保國際形象,北京更傾向以軟實力滲透台灣媒體、民間、政黨,讓其以為「只有統一才有未來」。他表示,美國總統川普2.0局勢改變,各國恐越發無暇嚇阻中國攻台。

川普政府在多邊主義與結盟上的後退讓中國有機可乘,趙通對於台海衝突發生時,其餘國家介入的可能性相對悲觀。他的分析,可作為對台灣人的警示。

台灣總統賴清德就職一週年前夕,法國媒體快訊週刊(L'Express)18日刊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高級研究員趙通的長篇專訪,分析台海局勢與美中角力。

美中對立日增,趙通指出,在分析美中關係上,不能只考慮短期,也不該「過度關注當前的關稅爭端而忽略其他問題」。

他認為未來3年,兩國爆發軍事危機的風險將持續增加,「若該情況真的發生,導火線恐怕就是台灣。這是北京最關心的問題,它夢想著將台灣納入版圖」。

趙通表示,如果北京政權覺得「說服台灣人民接受統一的努力」沒有足夠進展,可能就會開始加大經濟、政治和軍事壓力。

其中一種軍事衝突形式就是北京對台灣周邊強加封鎖,表明其對船隻、飛機進出島嶼有行政管轄權。這會讓美國進退兩難。若華府沒有反應,等於承認北京有權控制台灣進出;若派兵打破封鎖,就幾乎肯定引發與中國的軍事對抗。

為保住國際形象,北京的策略一直是軟硬實力左右開弓。在增強軍力秀肌肉的同時,「更希望透過影響台灣輿論,讓台灣自己回來。這也是他們向台灣媒體、民間組織、政黨發起影響行動的原因」。

他強調,「其目的是灌輸一個觀念,讓他們以為除非與北京統一,否則台灣沒有未來」。北京甚至向台灣公民發放身分證,並提供落腳中國的工作機會,「事實上,這項操作頗有成效。北京正逐漸將不少台灣人轉變為統一的支持者」。

另一方面,趙通指出,致力於維持台灣自主現狀的民進黨政府想當然不會對中國的滲透戰略坐視不管,因此賴總統3月中提出「拒統17條」。不過,北京將台灣對抗統戰的措施,作為增加對台軍事威脅的藉口。

他告訴快訊週刊,國際局勢因川普(Donald Trump)而變動,若北京攻打台灣,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施壓恐怕不如川普回歸之前強烈,「我不確定中國是否仍被大多數國家視為國際不穩的主要因素」。

提到協防台灣以威嚇中國,他指出,由於川普減少與東亞盟友的軍事協作,韓國必將更專注資源對抗北韓,而澳洲協防台灣的能力也恐將持續減弱。

日本向來是美軍協防台灣的最重要夥伴,但在美國減少軍事投入之際,日本須增加與澳洲、印度、菲律賓等夥伴的防禦合作以對抗中國,「日本協防台灣的意願或許不會改變,但能提供實質協助的能力恐面臨越來越多考驗」。

歐洲的情況則越發複雜。「川普回歸前,歐洲國家原已準備好增加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參與以維持穩定,但如今難以確定。由於俄烏戰爭與美國隊盟友支持的減少,歐洲恐怕比以往都更須專注自身國防」。

趙通說,被分化的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無力介入,中、俄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能阻擋聯合國的所有決定。

至於東南亞國協成員國等印太地區國家,中國的影響力也逐步增加,「中國甚至成功說服越南等與其有領土爭議的國家,在台海及北京重要利益的問題上,採取中立態度」。

美中貿易戰雖短暫休兵,但仍備受關注,外界擔憂全球兩大強權因此碰撞,導致對立升溫。

對此,趙通認為,除非事態發展到對中國政權構成生存威脅的程度,否則兩國間的貿易戰不太可能改變現狀。換言之,只要貿易戰不威脅到中國內部的統治與穩定,經濟對峙不太會導致軍事衝突。

他指出,中國如今深信局勢倒向自己。北京確實在工業、科技、軍事與地緣政治影響力上迅速補強落後,且「華府內部決策混亂,包括川普激烈的貿易措施,都強化了北京覺得美國正在衰退的看法」。因自信增加,北京反而選擇採取耐心與對抗川普威脅的戰略。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