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中惡霸」魚虎數量驟減!疑眼點麗魚崛起成新威脅

[周刊王CTWANT] 日月潭的水下生態正悄然變化。過去被譽為「潭中惡霸」的外來魚種「魚虎」(Channa micropeltes,又稱小盾鱧)曾讓當地漁民與保育單位頭痛不已,牠們體型巨大、性情兇猛,毫無顧忌地獵食原生魚類。然而,南投縣政府自2020年展開電撈移除計畫後,這個強勢掠食者的數量似乎開始大幅下降。今年截至目前為止,電撈團隊僅移除約900尾魚虎,與最盛時1年撈除超過3萬5千尾的紀錄相比,形成鮮明對比。
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魚虎原產於東南亞地區,包括蘇門答臘、泰國、馬來西亞、印度、越南、寮國及緬甸等國。牠們屬於典型的掠食性魚類,不僅體長可觀,食性更為兇猛。每年5月至6月為繁殖季節,魚虎會築巢交配,入夏後魚卵孵化,成群的幼魚在雌雄親魚的保護下聚集成「魚球」,共同獵食。由於魚虎在台灣水域幾乎沒有天敵,其族群一度快速擴張,嚴重威脅日月潭原生魚種的生存。
為了抑制這個外來種的擴散,南投縣政府自2020年起與清華大學團隊及當地漁民合作,在魚虎繁殖期進行電撈作業,鎖定魚球移除幼魚,以期從源頭降低族群數量。這項行動曾取得顯著成果,數年間每年可移除數千至上萬尾魚虎,甚至曾創下1年超過3.5萬尾的紀錄。然而,自2024年起,電撈成效驟降,去年僅撈獲3439尾,而今年至今更是不到千尾。
對於這項變化,南投縣政府分析指出,魚虎的行為似乎出現改變。牠們開始轉往岸邊樹枝茂密、水域較隱蔽的區域活動,使電撈設備難以接近,影響了捕撈效率。不過,縣府人員同時也觀察到,魚球的數量確實比往年明顯減少,顯示多年來的防治措施可能已經見效。除了電撈團隊的努力外,民間釣客協助捕捉成魚,也在無形中壓縮了魚虎族群的繁殖空間。
然而,縣府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性,魚虎的減少或許與一個新興外來魚種「眼點麗魚」(Cichla ocellaris,又稱皇冠三間)的崛起有關。這種魚原產自南美洲,屬於強勢掠食者,主要以小型魚類與大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甚至連魚虎的幼魚也在牠們的獵食範圍內。近年有釣客在日月潭發現眼點麗魚的蹤跡,引發外界關注。
目前,南投縣政府仍在觀察眼點麗魚是否真的影響魚虎族群結構。由於該魚種數量尚不明確,縣府計畫展開後續監控與評估,並研議是否啟動移除行動,以防另一個外來「霸主」取代魚虎,造成新一輪的生態威脅。
延伸閱讀
最新生活新聞
-
-
颱風鳳凰來襲 陳其邁:山區已預防性撤離59人
(32 分鐘前) -
海大博雅課程推動綠能與公益結合 帶領青年學子實踐社會責任
(32 分鐘前) -
馬太鞍溪便道局部沖毀 陳世凱:最短時間修復
(33 分鐘前) -
2025 WirForce將登場 中華電信推好康打造頂級電競盛宴
(35 分鐘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