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2° / 27° )
氣象
2024-06-25 | 環境資訊中心

原民小米文化失落、高齡化、主食習慣改變——但保種的人仍在努力

小米耐旱且抗病蟲害,是原住民過去的主要糧食,也是傳統文化的維繫;面對氣候變遷,維持種子多樣性,才可避免糧荒。位於台東縣金峰鄉的新興國小,有幾片小小的小米種植地,讓原民學生了解祖先和族人耕種過程;每週四的午餐也加入營養豐富的小米,師生一嚐粒粒皆辛苦的成果。 台灣小米在紀錄上曾有高達200多個品種,然而現代化農業發展及生活條件改變,其他作物取代了小米。但仍然有一群人在默默耕耘,從農田到餐桌、小自社區大到政策,仍在努力保種中。 越來越艱難 一斤高達600元、全台小米種植面積不到百公頃 台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的 Talem 卡路風工坊,距離台東市約一小時車程,路旁有一棵高大的茄苳樹和樹屋,非常容易認。卡路風工坊的負責人藍保‧卡路風先帶團友學習包cinavu(吉拿富,排灣部落粽),再到小米田學習採收小米—— 這個品種是圓頭、那個品種是長毛,折小米時要剝去旁邊的葉子,至第二節就可輕易摘下,單手綁小米並不困難,但請出動牙齒咬著茅繩……。 在33℃的烈日下,大夥兒「勞動」過後,夫妻二人端出一大鍋金黃色純小米野菜飯,熱騰騰的蒸氣散發輕微的穀物甜香。這頓「自助餐」還包括濃甜地瓜、糯香小芋頭、厚實熟花生,和沒有酒精的小米釀等。 然而,這鍋足夠幾十人淺嚐的純小米飯價格不菲。部落小米在末端市場1克賣1元,1斤就要600元,比一般白米貴多了。加上國外大規模生產的小米進口台灣,售價只需一半或更便宜;...
原民小米文化失落、高齡化、主食習慣改變——但保種的人仍在努力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