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路古道南段——找回百年前充滿生活感的陽明山
魚路古道是早期北台灣的重要古道,也是一條連結山與海的重要通道。百年前,擔魚人會趁著月色,從東北角漁村金山出發,翻山越嶺,將最新鮮的漁獲挑到熱鬧的士林、大稻埕販售。但全長30~35公里的古道,一般人熟知的大多是從擎天崗開始的古道北段,少有人提及往南到士林15公里的路程。
由在地居民林樂昕、陳郁琦建立的「草山好土氣」團隊,以及士林區岩山里辦公處,近年訪遍在地耆老和後代,比對歷史文獻,終於讓這條被遺忘的古道南段重新問世,除了辦工作坊,還邀請在地居民重新走回古道,由山至海,聽祖先在這條路上的故事。
靜靜躺在古道上 集眾人之力的石碑
位在士林區岩山里仰德大道入口的芝山岩派出所,是往來陽明山的必經門戶,而派出所旁邊的石階樓梯,有兩塊不起眼的石碑靜靜躺在路上。
9月底,近30人聚集在此,石碑上微微浮現出名字,人群中不乏這塊石碑名字上的後代,他們都是來參與「草山好土氣」和岩山里辦公處規劃的魚路古道健行。這裡被選為第一站,不僅因為是魚路古道金山通往士林的最後一哩路,也因為這裡是重新發現魚路古道南段的重要關鍵。
「可以想像嗎?以前這裡被當垃圾堆、野狗四處出沒。」岩山里辦公處夥伴鄭小塔娓娓道出石碑的驚奇之旅。2020年身為里長的她,發現這兩塊被當作水溝蓋的石頭,厚度、長度、質地特別不一樣,仔細端詳才發現上頭竟刻了100多個「寄付者芳名」。一一比對、詢問歷屆里長、當地耆老、親朋好友、區公所,才發現原來石碑上是紀念修路捐款者的芳名錄。
擔魚人抵達士林前,必須經過一段又陡又滑的土路,好不容易從金山翻山越嶺的挑夫,常常在最後一哩路摔個四腳朝天,漁獲、農產散落一地。於是,當地人決定自行修築古道,石碑上記載著當時出錢出力的居民,鄭小塔甚至在耆老家中,找到修路完工時里長們的珍貴合照。
這兩塊石碑在2022年被指定為市定古物,石碑每塊重達一噸,除了見證在地人團結,也標誌著過去的榮光。岩山里辦公處夥伴郭姵妤表示,當地出產的安山岩曾是全台重要的石材來源,還留有不少打石場遺址,厲害的打石師傅聲名更遠播全台。
挑魚路串起人聲鼎沸聚落 重拾百年時光記憶
以魚路古道制高點擎天崗為界,南段橫跨五個里,從岩山里開始,途經永福里、新安里、陽明里、菁山里,連接涓絲瀑布一路爬升至擎天崗。和北段山景繚繞的自然景致相反,南段充滿人工建物,最有特色的便是各個里長辦公室。
石碑旁陡上的階梯步道,開啟了魚路古道南段旅程。經過一番勞動,第一個休息站迎接眾人的是滿滿零食、綠豆薏仁湯,以及熱情吆喝大家坐下來吃點心的永福里里長夫人。
充滿人情味是這條古道最大的特色,「魚路古道本就是串連各聚落的路,所以經過里長辦公室不是偶然。」陳郁琦和夥伴三天兩頭探勘古道,常常走一走就走到居民農園、後巷、里長辦公室。她表示,過去挑夫從金山挑漁獲前來,走到士林市場前,會沿著各聚落兜售,因此古道必定會經過聚落最熱鬧的地方,過去也是平埔族通婚的社路。
沿途的鋪面也透露出陽明山百年來的歷史變遷。走在尚未鋪水泥的古道土路,身邊伴隨的是拼布般多樣化的青蔥、地瓜葉、絲瓜菜園,一會兒則遁入考驗腿力的山中筍園。在蚊子大軍的伴隨下,眾人小心翼翼踩踏溼滑的石頭和泥土,一邊感慨早期居民生活之不易。
不只漁獲,芭樂、橘子、石虎都曾現蹤古道
較為人所知的魚路古道北段,大多位在國家公園境內,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很早就開始爬梳相關歷史、修復古道,絡繹不絕的登山客也留下豐富的軌跡紀錄。相較之下,在保護區境外的古道南段,不僅部分已私有化,許多路段更鋪上水泥、柏油,或者淹沒在荒煙蔓草,難以辨識古道樣貌。到底何謂真正的魚路古道南段,學界和登山圈長期意見分歧。
陳郁琦表示,網路上不乏登山客上傳的魚路古道南段軌跡,但仔細比對文獻、耆老口述,發現並非真正的路線。團隊花費一年重新比對地圖和文獻,找出1905年《台灣日日新報》中魚路古道來往論述,以及1857年新竹詩人林占梅新詩、1858年英國博物學家斯文豪散文、古道研究者李瑞宗博士的期刊。其中斯文豪的紀錄是重要關鍵,他詳細寫下魚路古道沿途地景、地形、農作物,並附上時間軸,早上5點從金山出發,一路到晚上9點才抵達士林。
為了保持生魚新鮮度,擔魚人半夜從金山出發,夜晚氣溫較低,走到聚落時剛好清晨,正是民眾起床、市場開始做生意的時間。林樂昕的祖先是靠擔魚起家,在山仔后買了地蓋古厝「巫雲山莊」,她曾聽長輩說過,祖公半夜兩點就要出門,從金包里擔魚到山豬湖一帶,再接力給下一個挑夫。
陳郁琦開玩笑說,找路的過程「彷彿大型實境解密」,一開始看登山客軌跡根本找錯路,一路在文獻、地形、實地勘察中修正,再輔以資深的陽管處志工、學者、在地人士口述佐證,才終於拼湊出魚路古道南段。
所謂的「魚路」也並非只有挑魚,挑夫將魚沿途兜售給士林一帶居民後,會將當地種的蔬果挑去給農產不興盛的金山,例如芭樂、橘子,連石虎、狐狸(對照文史和生態專家意見,應為白鼻心)都曾出現在文獻。
陳郁琦說,新安里有一位80幾歲的耆老,年輕時挑柑橘去金山,再挑魚回來,「走到金山只要3個多小時,聽我們到巫雲山莊(從山腳走約8公里)就要5小時,說我們一定是邊走邊「tshit-thô」(「玩耍」的台語)。」
走一條有生活感的路
走讀當天因為滂沱大雨,後又遇到山陀兒颱風侵擾、古道坍方,最終沒有走完古道全程。不過,當天參與民眾超過一半都是士林當地居民,有岩山里居民感動地說,以前走擎天崗到八煙,沿途都是山景,覺得跟人很遙遠,直到走了南段,「更接近以前人的生活感覺。」
士林土生土長,參與健行的當地員警也提到,過去一直覺得很奇怪,魚路古道怎麼少了擎天崗到士林,現在終於補起來了,他相信,魚路古道南段有機會跟「台北大縱走」健行路段一樣蓬勃發展。
當天一同參與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認為,走古道有不同目的,考究文史當然也很重要,「但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人,發生什麼,我們正在經歷什麼、未來想怎麼做,可以訴說哪些故事,透過一條路串連當地故事。」
魚路古道南段並不是一條寬敞舒適的古道,偶爾被蚊子攻擊得有點不舒服,卻又能在需要休息時,獲得居民的暖心甜品,需要遮雨時,土地公廟提供了最好的庇護,走在古道,如同走一遭歷史隧道,在每個隱微的角落,品味前人留下來的故事。
最新生活新聞
-
板橋車站轉環狀線如走迷宮 新北:將新設出口
(7 小時前) -
桃市青年局首辦「桃夢青航機」多元培力營 人氣YTR分享自媒體創作路
(7 小時前) -
性騷吹哨者控遭秋後算帳 北市:因偽造文書免職
(8 小時前) -
男子疲勞騎車摔落水溝 蘆竹警寒夜中暖心救援
(8 小時前) -
扶輪國際社長 歐琦珂 嘉勉扶輪人創造神奇魔法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