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相信公民科學」 熱愛淡水魚素人提案 「蘭嶼吻鰕虎」成功列二級保育類
主要棲息於蘭嶼溪流的台灣特有種「蘭嶼吻鰕虎」,數量曾一度跌破500隻,在台灣淡水魚紅皮書中列為極度瀕危物種。農業部於7日公告修正「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將蘭嶼吻鰕虎從一般類改列為保育類第二級珍貴稀有物種,未經主管機關同意不得繁殖、買賣或陳列展示;此前已飼養者,須於3月31日前向當地縣市主管機關登記備查。
這次列保,是由兩名素人——周銘泰與李政霖,於2020年向林務局(現升格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案的物種之一,在這之前,二人提案15種1屬淡水魚,已有6種1屬在2023年被列保育類,打開公民提案且列保先例。熱愛淡水魚的周銘泰向《環境資訊中心》表示,希望未來有更多由公民科學發起的保育案例。
早期工程偏向水泥化 阻斷洄游魚類上溯
蘭嶼吻鰕虎(學名︰Rhinogobius lanyuensis),又名狗甘仔、甘仔魚,屬兩側洄游型淡水魚,會在海河之間往返,其移動與產卵行為無關。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保育管理組野生物保育科長高雋向《環境資訊中心》表示,曾於過去兩年的春秋及秋季,進行蘭嶼吻鰕虎數量推估調查,2023年春季有1346隻,秋季440隻;2024年春季則有11243隻,秋季3843隻。由於蘭嶼吻鰕虎於春季才洄游回來,故數量會較多。
棲地分布上,蘭嶼吻鰕虎於2023年出沒於蘭嶼六條溪流,但2024年則只剩下兩條可見,且在該年春季有99%個體「是在東邊的那條溪發現」,認為牠的分布「很侷限」,也跟東邊溪流的開發及工程較少有關。
高雋引述專家學者意見指出,蘭嶼此前風災及天然災害較多,必須進行溪流整治工程,「有保全的必要」,但早期工程偏向使用水泥或三面光形式,讓水流流速變快之餘,亦缺乏孔隙讓魚類躲藏;加上河道與河口高度落差大,或甚斷流,令洄游魚類無法上溯至溪流,威脅生存。
2019年蘭嶼只剩下兩條溪有蘭嶼吻鰕虎 列保之路走了五年
過去淡水魚的保育一直沒有備受重視,研究淡水魚的學者也很少。2017年公告的台灣淡水魚紅皮書,蘭嶼吻鰕虎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但仍非保育類,列保之路長達五年。
熱愛淡水魚的《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作者周銘泰向《環資》表示,2019年蘭嶼只剩下兩條溪有蘭嶼吻鰕虎,數量不足200隻。他向負責魚類管理的漁業署提出禁止買賣,但由於蘭嶼吻鰕虎非經濟魚類,漁業署對淡水魚認識也少,故一直沒有結果。後來他與李政霖兩位素人自行向當時的林務局(今林保署)提案,並分析15種1屬淡水魚的生存情況,建議將蘭嶼吻鰕虎列為一級保育類物種,並劃設保護區。
林保署高雋稱,2020年保育諮詢委員會就曾討論該提案,當時有委員認為民間研究缺乏詳細科學資料,經提案者補充資料後,翌年(2021)再召開第二次專家學者會議,繼而同意將7種1屬列保,而專家學者認為蘭嶼吻鰕虎可列為二級保育類。高雋續稱,一、二、三級保育類在法規保護程度並無分別,分級只為當局執行保育業務的順位稍有不同。
2023年,周銘泰提案中有6種1屬率先列保。但由於蘭嶼吻鰕虎主要棲息於蘭嶼,雖然原住民族委員會認為不需召開正式的諮商會議,但林保署仍希望取得部落及在地居民同意,遂於2023、2024年,分別與六個部落召開兩場說明會。高雋指出,蘭嶼吻鰕虎並非當地居民的採集對象,對列保「沒有太大意見」,「他們其實沒有很熟這個物種,要花一點時間才問出這個物種在達悟族的名稱是什麼。」如居民使用蝦籠捕蝦時混獲蘭嶼吻鰕虎,只要放回原生地就不會被送檢開罰。
沒有學術背景只因喜歡而鑽研 素人提案發揮公民科學力量
蘭嶼吻鰕虎列保於今(2025)年2月7日正式公告,但尚未設保護區。周銘泰認為原住民靠海為生,在溪流設保護區亦沒有動到原住民土地,但他也提到,最大阻礙是蘭嶼的工程鮮少做生態檢核,也傾向水泥化,設保護區或可作為另一種保護傘之用。
從提案到列保,周銘泰等了很多年。他沒有學術或保育團體背景,認為素人提案的珍貴之處,在於促使社會以至政府部門相信公民科學,「我們不是為了寫論文、寫報告,我們是喜歡鑽研什麼就鑽研什麼。有下雨跟沒下雨、水表面跟水底鹽度分別、每天漲退潮等影響,跟學術上看到的東西會不一樣。」
最新生活新聞
-
-
參訪新竹文化設施 文化部長李遠:文化基地千件申請案呈現臺灣文化百味
(15 分鐘前) -
史瓦帝尼副總理參訪勵馨 肯定台灣性暴力防治
(18 分鐘前) -
國際熱錢聚焦 普吉島迎來房市投資元年
(18 分鐘前) -
3月熄燈全美戲院慶75週年 顏振發、粉絲回味點滴
(19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