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0萬張歷史照片 堰塞湖、土砂災害在台灣:陳振宇用資料庫強化防災意識
台灣是座地質年輕、造山運動頻繁的小島,加上颱風地震不斷,很容易發生崩塌。你我耳熟能詳的土石流,到今年備受關注的堰塞湖,都屬於「土砂災害」。10年前,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當時為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發起「土砂災害歷史照片與故事募集」,今年已經累計近10萬張照片、空照及衛星影像。
面對土砂災害,我們的準備夠嗎?災害歷史影像平台的發起人、水保署減災監測組長陳振宇接受《環境資訊中心》專訪,分享防災心境。

土砂災害在台灣:造山、颱風地震 與居住其中的人們
為什麼台灣這麼容易發生土石流、崩塌災害呢?陳振宇解釋,台灣75%以上國土是山坡地,「有山就會崩」。崩塌的土石沖到下游,形成沖積扇,經過風化崩解等作用,最終成為肥沃的沖積平原,這也是台灣西半部平原地區的成因。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造山運動、沒有崩塌和土石流,台灣不會有西半部的居住區。
陳振宇舉例,民俗上說「左青龍右白虎、背後有靠山」,被山環抱的地方就是風水寶地,但從地質學的角度看,這種地形其實就是大規模潛勢區,因為曾經崩塌過,才帶來肥沃土壤和豐沛地下水,適合居住。不過,上述時間尺度以萬年計,對人類來說,需要關注的是短短數十年的防災週期,「防災要保全的對象是『人』」,陳振宇強調。
身為負責監控崩塌的單位,水保署對全台大大小小的崩塌瞭若指掌。水保署以地形特徵判釋,找出崩塌範圍,從中篩選出有人居住的聚落,進一步判斷潛在災害,透過建設提升防災韌性、或是建立疏散機制。
十年累計10萬張照片 讀出台灣防災的時空故事
翻開歷史統計,1979~2025年,全台各地共監測到89處天然堰塞湖。多數堰塞湖現已消失,目前僅有新竹泰崗溪、馬太鞍溪與燕子口三處仍在監測中,也有少數案例如石鼓盤溪上游阿里山在921大地震後形成的「水樣森林」,屬於穩定狀態持續存在。
2015年,當時的農委會水土保持局(今水保署)發起「土砂災害歷史照片與故事募集」,邀請全民上傳災害老照片。10年過去,災害歷史影像平台已經累計9萬8000多張照片、空照及衛星影像,其中也包含今年的馬太鞍溪堰塞湖事件。
陳振宇當時擔任土石流防災中心主任,他說,起初的想法是為了避免影像資料四散在各單位,又或者各單位重複購買,索性建構平台,留存照片。


現在,民眾可在平台上瀏覽空拍照片與新聞報導,也可以地圖查詢,或使用時間軸查詢照片。
平台開放給所有人上傳災害歷史照片,目前已整合地圖、時間軸與災害故事功能,並整合政府單位的資料,讓照片具備時間與空間資訊。平台也開放大眾分享,透過影像將防災意識散播出去。
這樣的「時空照片庫」能為整體防災政策帶來什麼幫助?陳振宇認為,「隨著資料累積,資料庫就越具價值」,可以一站式呈現哪些地方容易崩塌、路容易斷、常發生土石流等加強防範。陳振宇還透露,水保署內部統整更高達14萬張,有部分還要再經過整理才能對外上架。

當人們都遺忘災害,要如何正視風險?
資料種類這麼多元,為什麼要以「影像」為核心建立資料庫呢?身為資深鄉民的陳振宇笑說:「因為有圖有真相!」他表示,每當進行防災宣導、風險溝通時,民眾經常表示難以想像。如果有真實歷史照片,就可以作為重要的證據,「因為災害都是會重複發生的,這個地方曾經發生過,一定有機會再發生。」
少一份證據的影響有多大?陳振宇娓娓道出心中的遺憾。2003年,新竹縣五峰鄉的桃山村被劃為土石流潛勢溪流,他前往當地進行防災宣導,卻被民眾質疑,「住了30年,從沒看過這邊有土石流」,陳振宇當下卻苦無證據。
回來之後,陳振宇苦惱的四處調閱資料,意外發現《張學良傳》中記載,張學良被軟禁在桃山村時曾遭遇土石流,證實過去曾有過災害。他又驚又喜,規劃著要回去再和居民好好溝通,不料還沒來得及拜訪,隔年(2004)艾利颱風侵台,桃山村發生嚴重土石流,造成15人活埋,土石流災害範圍正與劃定的潛勢區域相去不遠。
這起悲劇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痛,陳振宇深知,當災害時間久了,人們很容易就遺忘。帶著遺憾,最終促成了歷史照片平台,唯有把這些資料保留下來,讓事實來說話。
防災也要一顆活潑的心「246」諧音哏創始者是他
陳振宇自2000年代就勤寫部落格、透過網路文章分享水保知識與公務生活,吸引不少粉絲讀者,可說是今日網紅文化的先趨。除了災害歷史影像平台,在陳振宇領軍下的防災監測組,也開發出不少有趣的新系統。
在手機還不普及的年代,陳振宇和團隊就開發電話廣播系統,可以透過自動撥打電話的方式通知區域內的家戶災害消息,堪比今日盛行的「細胞簡訊」。今年下旬,有網友發現土石流防災官網網址「246」竟是土(two)石(4)流(6)的諧音,在社群平台上引起熱議。
被問及此事,陳振宇靦腆地笑說自己就是發想者,起因是為了想一個好記的災害通報電話,當時靈光一閃提出0800-246-246。台語諧音像是咒人「你死啦」,一開始還被長官打槍。陳振宇隨即解釋,「這代表不防範土石流就會有生命危險」,成功說服長官,讓246代號沿用至今。沒料到這個諧音哏多年後在網路上爆紅。
馬太鞍溪看見「一片黑」,水保署揪出史上最大規模崩塌
陳振宇投入台灣的崩塌監測20多年,今年9月馬太鞍溪堰塞湖震撼全台,背後的監測更有著他和團隊的身影。
水保署早在7月22日透過雷達衛星發現,馬太鞍溪上游「山區有崩塌、河道突然變成一片黑」,疑似出現大範圍的水體。直到7月25日雲層散去,團隊終於用光學衛星取得了完整的堰塞湖與崩塌土石的影像,估計崩塌區域至少500公頃以上,「大概是台灣觀測以來最大的一次。」
陳振宇解釋,每當颱風豪雨或地震過後,水保署便會啟動「新生崩塌地」判釋,透過遙測資料比對、確認,全面檢查國土是否有新的崩塌出現。而因雷達波散射的關係,水體在畫面上呈現黑色,因而找出了馬太鞍溪可能產生堰塞湖。

取得影像時已經是周五深夜,陳振宇坦言,面對史上最大規模的堰塞湖,大家都很緊張,「這已經超出我們過去的經驗了。」這起崩塌還驚動到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跨海聯絡上陳振宇,原來他們也在監測資料中發現大規模崩塌的地震紀錄,來表達關切。
溢流是描述水體滿溢向外流出,潰壩則是壩體土石經沖刷後不穩,最終潰決。陳振宇解釋,水保專家優先關切的永遠是壩體的穩定性,如果壩體穩定安全,只要估算水位滿溢的時間,就可預期潰決時間,這次馬太鞍溪堰塞湖就屬於此類,如同「定時炸彈」。如果壩體結構不穩,或是水流自縫隙滲流出,形成「管湧」,會使壩體瞬間潰決,就是難以預測的「不定時炸彈」。
極端氣候威脅之下 整合資源將是首要任務
今年颱風、豪雨不斷,各地多起土石流、淹水災情。陳振宇認為,面對未來極端氣候,台灣要加強防災策略,首先是盤點出可能致災的潛在地區,例如近年水保署主力推動不安定土砂的判釋調查,不僅要保全住戶,還要保全周邊的關鍵維生設施、對外聯絡道路等。以聚落為核心,找出致災因子。

過去各單位的監測都是「各做各的」,幾年大家有合作共識。例如共享雨量資料,各方統一傳入氣象署的聯網,提供最詳細的雨量資訊;有能力的單位也跳出來當資料匯集者,例如水保署的歷史影像平台。這類的整合平台不僅擴大監測範圍,也可以達成專業分工,由專責機關來處理資訊,避免各方的標準不一造成誤判,有助整個國家防災體系。
把視野拉高層級來看,儘管水保署協助推動坡地防災社區、水利署也在輔導水患防災社區,內政部也有辦理地震韌性社區 ,但實際上,社區要面對臨的可能不是單一災害,而是複合型災害。如果未來可以資源整合,由單一單位來推動,不再區分災害類別,對於社區來也是一個有效率的做法。
最新生活新聞
-
-
歐盟4國技職團訪台 研議AI創新教育合作
(38 分鐘前) -
解封後拍賣豬價先漲後跌 業者盼民眾多吃台灣豬
(42 分鐘前) -
雲科大2025年USR北港場域年度成果展圓滿落幕
(44 分鐘前) -
嘉義縣財稅局:娛樂稅核定稅額公告案件開放查詢
(48 分鐘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