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批人工培育的土魠魚種魚!水試所研發破記錄、有望達到「完全養殖」

整理=編輯部
農業部水產試驗(簡稱水試所)所繼2023年5月成功獲得土魠魚受精卵、培育魚苗至孵化後第50天之後,近期進一步掌握土魠魚陸上養殖技術,目前育成天數已超過600天,體重已達6公斤以上,並發現成熟的卵巢與精巢,可見土魠魚人工完全養殖指日可待。
土魠魚資源量銳減9成 水試所啟動人工繁殖拚永續
康氏馬加鰆(Scomberomorus commerson)俗稱土魠魚,因肉質鮮美,頗受消費者喜愛,每逢農曆年期間每尾售價破萬元。因為身價不斐,導致過度捕撈,再加上氣候變遷影響,其資源量從2002年的6,600公噸遞減至2023年的522公噸。為了解決此一困境,水試所多年前即開始致力於土魠魚的人工繁殖研究,期望提供捕撈以外的漁獲來源。
台灣人工繁殖育成世界首批土魠魚種魚
水試所在2023年5月首創土魠魚苗人工孵化後,在養殖池中活存約50天的世界紀錄,但在後續的養殖過程中,因土魠魚苗游泳速度快、經常發生魚隻互相攻擊、衝撞池壁或跳池死亡的情形。經過研究人員不斷嘗試,成功透過環境及餌料改良措施,顯著降低損失,並使魚苗逐漸適應陸上養殖池的環境,順利成長。
水試所指出,目前培育中的土魠魚已在人工環境活存超過600天(約1年7個月),體重達6~7公斤,體長70~80 cm,成長相當快速,從部分採樣的魚隻樣本中已發現精巢、卵巢的發育,顯示養殖池中的種魚培育是可能的,具有發展人工養殖的潛力。研究人員將持續飼養此批成魚,成為世界首批人工培育的土魠魚種魚,進一步朝向完全養殖邁進。該研究成果已發表至國際期刊《國際水產養殖》(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展現台灣在土魠魚養殖技術的提升。
陸上養殖池培育的土魠魚雌魚,約培育300天達到性成熟(體長62cm,體重2200g)。(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陸上養殖池培育的土魠魚雄魚,約培育112天達到性成熟(體長49cm,體重800g)。(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翻車魚飲食與棲地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新發現:不只吃水母!
▶因應美國關稅新制 農業部提出6大措施支持養殖漁業、協助吳郭魚與鱸魚產業穩定出口
▶從魚鱗到魚骨都不浪費!安永用CAS技術鎖鮮鎖營養讓跨世代都好吸收
- 本文出處:食力foodNEXT
- 新聞關鍵字:MERS、年前、氣候變遷、農業部
最新生活新聞
-
-
花蓮大西瓜將上市 5/17、5/18首辦西瓜嘉年華邀大家同樂
(54 分鐘前) -
濁幹線與北幹線串接工程 邀小組長及農民參訪
(1 小時前) -
國際佛誕節暨全國警察、消防與移民署人員消災祈福暨瑜伽焰口法會圓滿殊聖
(1 小時前) -
預防腸病毒! 高市府攜手麥當勞叔叔校園教導洗手時機及步驟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