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3° / 30° )
氣象
2025-05-21 | 食力foodNEXT

AI導入製茶流程!台灣紅茶邁向智動化生產、減人力增產能75%

AI導入製茶流程!台灣紅茶邁向智動化生產、減人力增產能75%

整理=編輯部

台灣傳統紅茶產業具高品質,但因製作過程需大量人力及經驗,導致產能一直無法有效提升。為解決這一困境,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簡稱茶改場)在2023年度「農村再生基金計畫」的支持下,成功建置台灣紅茶一貫化製程的機械智動化生產線,並進行系統化的AI智能升級,可同步提升生產效率、降低勞力成本及穩定產品品質,使台灣紅茶產業向智慧製造與綠色發展邁進,更為業界創造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AI導入製茶流程!台灣紅茶邁向智動化生產、減人力增產能75%
紅茶智動化生產線配置圖。(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茶改場表示,紅茶連續式生產線除由自動輸送帶串聯傳統紅茶製程中萎凋、揉捻、解塊、發酵、乾燥等工程,重點技術在於以製程時間作為智動化控制參數,並導入AI智能監控技術,包含CCD鏡頭檢測設備、茶菁色澤數據監控裝置、溫濕度感應器及重量感應器,可以更精準地控制各項製程,減少人工操作造成的誤差,並提升紅茶的品質與穩定性。此外,AI智能監控系統還可以將製程數據自動存檔並上傳至雲端管理平台,讓茶廠管理者隨時掌握生產進度與茶菁狀況,確保每批紅茶的質量。


AI導入製茶流程!台灣紅茶邁向智動化生產、減人力增產能75%
CCD鏡頭檢測智慧辨色監控系統與揉捻發酵顏色變化圖。(圖片來源:農業部提供)

茶改場進一步說明,臺灣紅茶產業傳統以人力為主的製茶模式,存在成本高、人力需求大的問題,使得傳統製茶的產能提升空間有限。該場研製導入紅茶AI智能技術並監控連續式生產線,大幅降低製茶對熟練工人的依賴,比較一般製茶所需人力可從原本的4人減少至僅需2人,比照同樣容量的揉捻機生產作業量,可以由原來的20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增加75%),結果顯示該生產線更能顯著提升效能與效率。

在傳統紅茶製程中,茶菁萎凋與發酵為最依賴經驗的關鍵工序,若操作不當會直接影響紅茶品質,造成產能浪費。紅茶AI智能監控系統於萎凋、揉捻及發酵製程導入時間及搭配影像智動判別系統,更將揉捻、發酵智動化與精準化處理,進一步優化控制參數,減少人工操作失誤與設備控制不足造成的資源消耗,進而提升紅茶產量與品質。

茶改場指出,國際紅茶市場需求日增且消費者對茶品品質要求提高,使得採用傳統製茶模式的台灣紅茶在國際市場競爭受到局限,透過該場整合研發的AI連續式智動化生產線結合雲端數據分析管理平台的啟用,使臺灣紅茶的製茶過程更具規模化和標準化,進一步提升紅茶的穩定性與一致性,滿足國際市場對穩定性和高品質的需求,並有助於打開臺灣紅茶品牌在全球市場的知名度。此外,系統管理的無人化生產,既降低勞力花費,亦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為台灣茶產業減少碳排放做出貢獻。

茶改場未來將辦理推廣活動分享這項創新核心技術,藉此協助台灣各地茶農、製茶廠導入該項技術,逐步提升紅茶產業整體生產水準,開拓更廣泛的國內外市場,讓臺灣紅茶的美名遠播。歡迎有興趣或想技轉的茶農朋友及廠商業者向茶改場中部分場洽詢。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巧妙融合台灣特有種土肉桂葉和咖啡 茶改場研發細膩木質香的「土肉桂葉咖啡」!
兼具獨特風味和環保製程的「台灣橙茶」!省工低碳的專利新製程讓不同葉種皆能製成品質優異的台灣茶!
阿拉比卡品種雜交比例高 茶改場開發咖啡種苗「扦插繁殖技術」穩定國產咖啡品質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