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3° / 30° )
氣象
2025-09-02 | 食力foodNEXT

喝無糖就等於健康?董氏基金會:人工甜味劑與添加物風險不容忽視

喝無糖就等於健康?董氏基金會:人工甜味劑與添加物風險不容忽視

整理=編輯部

立法院於2025年8月5日三讀通過「貨物稅條例」第8條修正案,新增「無添加糖飲料」可免徵15%貨物稅,與「純天然果汁、蔬菜汁」同列為免稅品項。修法原意在於鼓勵民眾減少精緻糖攝取,降低含糖飲料帶來的健康風險。董氏基金會提醒,「無糖」並不等於「健康」,若政策缺乏配套,恐誤導消費者並助長含代糖及其他人工添加物飲品的氾濫,反而對全民健康造成反效果。

全球推動實施糖稅 有望漸少每日10%糖攝取量

董氏基金會李志恒執行長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為健康考量,成人及兒童每日的添加糖攝取量應減少至總能量攝去的10%以下;各國政府對含糖飲料課稅,且稅後零售價格應至少上漲20%,才能有效抑制消費。世界銀行集團2020年報告亦證實,糖稅能提高含糖飲料售價、降低購買量,並促使業者調整配方。

至今,全球已有逾103個國家和地區實施糖稅,包含英國、墨西哥、美國費城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均取得顯著公共衛生成效。臺灣雖尚未全面推動糖稅,但「貨物稅條例」已對含糖、非蔬果汁飲料課以較高稅額,此次修法更將「無添加糖飲料」納入免稅,期望引導消費者選擇低糖選項。

無糖不等於健康 人工甜味劑恐成另一種健康陷阱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提醒,「無添加糖」並非健康保證,許多標榜無糖的飲料,往往加入人工甜味劑(代糖)、咖啡因、飽和脂肪(奶精)、人工色素、乳化劑、防腐劑或磷酸等成分,長期過量攝取恐增加健康風險。

許惠玉引述文獻指出,2022年《英國醫學期刊》一項涵蓋逾10萬名成年人的研究顯示,人工甜味劑攝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相關。2024年《醫學科學雜誌》文獻回顧亦指出,人工甜味劑可能增加代謝疾病、癌症、不良妊娠結果與體重反彈風險;而人工色素、防腐劑與乳化劑則被發現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相關。部分無糖飲料更含有磷酸,長期攝取恐破壞體內鈣磷平衡,導致兒童骨骼發育不足、成人骨質疏鬆,對慢性腎臟病患者尤具危險。

董氏基金會呼籲:建立糖稅排除條件、避免誤導消費者

雖已有廠商因應政策調降無糖茶飲售價,降幅僅約1元,消費者感受有限,卻可能引導廠商開發更多含代糖、人工添加物的無添加糖飲料,例如:無糖汽水、加味水等。李志恒強調,政府在推動「無糖飲料免稅」政策時,應明訂排除條款,將含代糖、人工添加物的飲料排除在外,以免消費者誤認「無添加糖=健康」,反而增加隱性健康風險。

董氏基金會呼籲,民眾應減少糖的攝取,以增進健康,並建議唯有透過設立免稅排除條件、避免含代糖與人工添加物的無添加糖飲品更加氾濫,高糖飲品課徵更高稅率,並同步推廣天然、健康飲品選項,方能落實減糖政策,守護全民健康。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稅能載舟亦能覆舟:免貨物稅能降價嗎?無糖飲料政策背後的品牌策略與結構博弈
降價有望!無糖飲料三讀通過免徵貨物稅
韓國糖稅聲浪高漲!近6成支持課稅、破8成盼警語標示守護健康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