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4 | 自立晚報
失眠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 整合治療是關鍵
【記者柯安聰台北報導】許多人抱怨「明明很累卻睡不著」,或被家人提醒「睡覺時會打呼、還會喘氣」。多數人以為只是壓力大、年紀增長導致睡眠品質下降,但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暨睡眠中心執行長方麗娟醫師(圖)指出,這些看似常見的症狀,背後可能隱藏著被忽略的睡眠障礙—失眠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COMISA, Comorbid Insomnia and Sleep Apnea),即失眠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同時存在的狀態,對健康可謂雙重威脅。
根據國際研究,約3至5成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同時有入睡困難、淺眠、半夜驚醒等失眠問題;而在長期失眠的族群中,也有約3至4成其實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這群患者往往被誤以為只是焦慮或情緒緊張,卻在夜間同時面臨「呼吸受阻」與「神經過度覺醒」的雙重干擾。
方醫師分享一典型COMISA病例,一名55歲的女性就診,自述平時工作繁忙,近年睡眠品質愈來愈差。她形容自己「入睡要兩個多小時,好不容易睡著又常常驚醒」,早上頭痛、口乾、胸悶。家人更發現她夜裡會突然安靜幾秒後大力喘氣。起初她以為是更年期或壓力大,直到接受睡眠檢查後發現,她的睡眠呼吸中止指數(AHI)高達每小時22次,屬於中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效率只有68%,腦波顯示整晚覺醒次數非常多。

方醫師指出,當夜間氣道反覆塌陷、呼吸受阻導致血氧下降時,大腦為了維持呼吸會喚醒身體,導致睡眠中斷;而失眠又使神經系統過度警覺,連輕微的呼吸變化都可能引發覺醒,造成病人陷入一種「越想睡越睡不著、越焦慮越淺眠」惡性循環。此外,血氧波動使心臟釋放利尿激素(ANP),導致夜尿頻繁;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則引起血壓不穩與心悸。
研究指出,合併失眠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其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生活品質與睡眠滿意度明顯低於單純失眠或單純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
方麗娟醫師表示,COMISA 病人若只靠安眠藥,呼吸中止仍持續發生,白天疲倦、注意力差的情況未能改善;若只配戴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卻未處理失眠,病人可能會因太清醒難以適應呼吸器。因此,COMISA治療重點在於「整合」:臨床證據顯示先進行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CBT-I),降低焦慮、重建睡眠節律,再搭配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雙管齊下效果最佳。若仍難入睡,可在醫師評估下短期使用低劑量助眠藥物。透過教育與支持,讓病人理解「改善睡眠品質」並非只靠藥物,而是需要重建生理與心理的穩定節奏。
方醫師提醒,打呼的人也可能失眠,失眠的人也可能缺氧。 當兩種情況同時出現,代表呼吸與神經系統都在夜間失衡。要恢復真正的好眠,不是睡得久,而是讓身體重新學會「睡得深、睡得穩」。若有入睡困難、半夜常醒、白天疲倦、夜間打呼或喘氣的情況,應該儘早尋求專業評估與治療。
科林睡得美睡眠技師主任陳奕潔亦提醒,睡眠是全身健康的核心指標,若有睡眠問題,應盡快接受專業睡眠檢測,現在的居家檢測只要在家睡一晚、不需住院,即可評估睡眠的狀態。越早面對、精準治療,即能越早改善生活品質、降低各種疾病風險。(自立電子報2025/11/24)
根據國際研究,約3至5成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同時有入睡困難、淺眠、半夜驚醒等失眠問題;而在長期失眠的族群中,也有約3至4成其實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這群患者往往被誤以為只是焦慮或情緒緊張,卻在夜間同時面臨「呼吸受阻」與「神經過度覺醒」的雙重干擾。
方醫師分享一典型COMISA病例,一名55歲的女性就診,自述平時工作繁忙,近年睡眠品質愈來愈差。她形容自己「入睡要兩個多小時,好不容易睡著又常常驚醒」,早上頭痛、口乾、胸悶。家人更發現她夜裡會突然安靜幾秒後大力喘氣。起初她以為是更年期或壓力大,直到接受睡眠檢查後發現,她的睡眠呼吸中止指數(AHI)高達每小時22次,屬於中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效率只有68%,腦波顯示整晚覺醒次數非常多。

方醫師指出,當夜間氣道反覆塌陷、呼吸受阻導致血氧下降時,大腦為了維持呼吸會喚醒身體,導致睡眠中斷;而失眠又使神經系統過度警覺,連輕微的呼吸變化都可能引發覺醒,造成病人陷入一種「越想睡越睡不著、越焦慮越淺眠」惡性循環。此外,血氧波動使心臟釋放利尿激素(ANP),導致夜尿頻繁;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則引起血壓不穩與心悸。
研究指出,合併失眠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其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生活品質與睡眠滿意度明顯低於單純失眠或單純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
方麗娟醫師表示,COMISA 病人若只靠安眠藥,呼吸中止仍持續發生,白天疲倦、注意力差的情況未能改善;若只配戴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卻未處理失眠,病人可能會因太清醒難以適應呼吸器。因此,COMISA治療重點在於「整合」:臨床證據顯示先進行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CBT-I),降低焦慮、重建睡眠節律,再搭配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雙管齊下效果最佳。若仍難入睡,可在醫師評估下短期使用低劑量助眠藥物。透過教育與支持,讓病人理解「改善睡眠品質」並非只靠藥物,而是需要重建生理與心理的穩定節奏。
方醫師提醒,打呼的人也可能失眠,失眠的人也可能缺氧。 當兩種情況同時出現,代表呼吸與神經系統都在夜間失衡。要恢復真正的好眠,不是睡得久,而是讓身體重新學會「睡得深、睡得穩」。若有入睡困難、半夜常醒、白天疲倦、夜間打呼或喘氣的情況,應該儘早尋求專業評估與治療。
科林睡得美睡眠技師主任陳奕潔亦提醒,睡眠是全身健康的核心指標,若有睡眠問題,應盡快接受專業睡眠檢測,現在的居家檢測只要在家睡一晚、不需住院,即可評估睡眠的狀態。越早面對、精準治療,即能越早改善生活品質、降低各種疾病風險。(自立電子報2025/11/24)
最新生活新聞
-
-
西拉雅風管處歡慶20週年 成果展覽開展 邀遊客一同回顧成長 面向未來
(5 小時前) -
台南市議員陳怡珍質詢市府多項民生議題
(5 小時前) -
臺南市政府勞工局委辦身心障洗車班歡喜結訓高呼洗出專業光彩 還你亮麗新車感
(5 小時前) -
上期發票大獎「還有9張沒領」! 財政部提醒:用戶忘做「1設定」小心獎金全充公
(5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