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學賦能罕見病診療
目前,全球已知罕見病超過 7000 種。罕見病種類繁多,臨床表現複雜多樣,診斷和治療難度極大。診斷往往依賴醫生的臨床經驗和有限的診斷工具,這使得罕見病的確診過程漫長且複雜。隨著科技進步,醫學基因組學有望在罕見病的精準診療方面實現突破。
文 / 王瀟雨
全基因組測序優勢凸顯
據統計,每名罕見病患者往往需要輾轉多個科室、經歷大約8名醫生、用5~7年的時間才能獲得準確診斷,其間還可能經歷2~3次誤診。這導致許多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隨著醫學基因組學的發展,全基因組測序(WGS)在罕見病診斷與治療中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全基因組測序是一種高通量的基因測序技術,它可以對整個基因組中的所有DNA序列進行測定,能夠識別基因組中的各種遺傳變異,如單核苷酸多態性、插入和缺失、拷貝數變異,以及更複雜的結構變異。這項技術在癌症基因組學、遺傳病研究、藥物基因組學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快速全基因組測序在新生兒疾病診斷中至關重要,能明確40%~50% 的病例,其中約3/4的患兒可通過改變治療決策讓預後得到顯著改善。相比之下,在超過5歲的患兒中,這一改善比例則降至1/4。 這 意味著儘早發現遺傳性疾病對於新生兒危重症救治具有重要意義。」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主任、醫學基因組委員會副主任周文浩教授介紹,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憑藉快速、精准和穩定的特點,可為危重病例提供迅速診斷,有助於突破對罕見病的傳統認知局限。
除了全基因組測序,全外顯子組測序(WES)、靶向測序等都屬於高通量測序技術,它們統稱為下一代測序技術(NGS)。NGS 技術通過並行測序 DNA 片段,能夠快速、低成本地獲得大量遺傳信息。
「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不斷進步,新一代測序技術在醫學領域疾病診斷和疾病預測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副院長、醫學基因組委員會資料基礎設施與管理工作組組長王劍教授介紹,研究顯示,通過分析2000多種血漿蛋白豐度,研究人員已能識別與5000多種罕見基因關聯的蛋白質。如今,遺傳病、罕見病的診斷效率已顯著提升。
推進基因檢測技術惠及臨床
儘管基因檢測在罕見病診療中具有很大潛力,但目前其臨床應用仍存在一些問題。國際醫學基因組聯盟曾篩選2014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間符合標準的71篇論文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全基因組測序作為罕見遺傳病的診斷技術非常出色,但在臨床檢測中的應用進展緩慢。對此,國際醫學基因組聯盟致力於制定和出版全基因組測序相關實驗室和臨床應用工作指南。
目前,中國大陸的基因檢測技術同樣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臨床指南。同時,臨床醫師對基因檢測技術的認知不足也限制了技術的應用。以全基因組測序為例,不少醫師不瞭解其適用範圍和操作方法。全基因組測序檢測報告內容複雜,醫師在結果確認和解讀方面存在困難。
目前促進國際學術交流,推動國際合作;制定全基因組測序臨床應用標準及專家共識,推動基因檢測技術發展;推動全基因組測序臨床應用的普及和規範化;開展醫學基因組學相關學術研究和合作;幫助臨床醫師更有效地使用基因檢測技術,以便為罕見病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提升治療效果。
這篇文章 基因組學賦能罕見病診療 最早出現於 中國醫藥導報。
The post 基因組學賦能罕見病診療 first appeared on 報新聞 Mega News.
最新生活新聞
-
-
落雷響起!北捷緊急宣布貓空纜車暫停營運
(22 分鐘前) -
嘉市第六屆有事青年行動競賽徵件中 首次推圓夢組70萬獎金
(22 分鐘前) -
苗栗桐花祭開跑 邀入山林賞景體驗客家文化
(25 分鐘前) -
許培璟護理師變畫家 澎湖水族館浯島菊島畫展
(28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