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4°
( 15° / 13° )
氣象
2025-02-23 | 台灣好報

學習雷鋒的那些往事(外一篇)/梁征

學習雷鋒的那些往事(外一篇)/梁征

梁征

六十餘年前,毛澤東同志為英雄戰士雷鋒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此後全國廣泛開展了學習雷鋒的活動,“雷鋒”也成了一個對中國人有特殊意義的名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每年一進入三月,學校都要組織開展學雷鋒活動。那時,雷鋒無私奉獻的事蹟在學校廣播中,在各班的班會上被廣發宣講。雷鋒的故事非常感人,他經常做好事,印象深刻的是雷鋒出差時在火車上做好事,就有了這句“雷鋒出差一千裏,好事做了一火車”。雷鋒的事蹟非常豐富,我們往往聽得熱淚盈眶,心潮澎湃,都挖空心思地去做好事,比如早一點到學校、把全班的桌椅全部打掃得一塵不染、教室裏的窗子玻璃也擦得乾乾淨淨、下課後幫老師擦黑板、放學後扶老人過馬路……

上大學後,學校組織我們外出學習雷鋒活動,一路上,我們班一起合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曲,伴隨著“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愛恨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鬥志強……”那激越高亢的歌聲,每個人都面露甜蜜,眼含熱淚。

那時,學校有個孤寡老人,一個人獨立生活十分不易。我們得知後,我和室友一起商量,咱們去打掃房間、陪老人聊天、給老人的孫子輔導功課……一個學期下來,老太太的兒子拿著感謝信跑到學校。學校領導得知我們的這一義舉後,在學校年度總結會上當眾宣讀了感謝信,全校同學熱烈鼓掌,我們的心裏樂開了花。現在回想起此事,心裏還是樂滋滋的。

參加工作後,作為一名宣傳幹事,我經常有機會深入專案采寫新聞。採訪過程中,聽到的一些故事、見到的一些人物,使我對雷鋒精神的豐富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看著那些為了工作,加班加點,不求回報的同事,我想起了雷鋒的勵志名言“螺絲釘雖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願永遠做一顆螺絲釘。”我的同事不就是那一顆顆小小的螺絲釘,哪里有專案,哪里就有他們不知疲憊勞作的身影。

時光荏苒,轉眼間三十餘載已悄然流逝。回首往昔,雷鋒精神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成長的每一步道路;如同一股清泉,潤澤了我心靈的每一寸沃土;如同一縷春風,溫暖了我人生的每一個角落。從小到大,我學習雷鋒的事蹟,感悟雷鋒精神的點滴,那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至今仍歷歷在目。

如今,又是一年學習雷鋒日。在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時刻,讓我們把雷鋒精神永遠地傳承下去。讓它成為我們世世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家園,永不磨滅,永放光芒。雷鋒,我們永遠學習的好榜樣。

◆驚蟄是春天華章的序曲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時光悄然流轉,又是一年驚蟄至。

驚蟄,是每年太陽運行至黃經345度之際,常於3月5日至6日翩然而至。此時,氣溫如靈動的音符般迅速回升,漸有春雷如激昂的戰鼓般萌動。驚蟄,其初始之名並非如今之“驚蟄”,而是“啟蟄”。“啟”,寓意著開始;“蟄”,象徵著蟄伏。此名意指從這一日起,那些蟄伏於土壤中、沉睡於寒冬裏的小動物,仿若被大自然的神奇之手輕輕喚醒,開始了新一年的生機之旅。

“驚蟄”一詞的由來,與歷史長河中的一段故事緊密相連。西漢景帝時期,“驚蟄”初為“啟蟄”。然景帝名諱為劉啟,在封建禮教森嚴的社會環境中,直呼皇帝名字乃是大不敬之舉,須行“避諱”之禮。於是,人們便巧妙地用與“啟”字義相近的“驚”字取而代之,“啟蟄”遂演變成了“驚蟄”。漢景帝在位十六載,駕崩之後,“驚蟄”這一名稱已然深入人心,人們便沿用至今。

驚蟄一到,仿佛是大自然奏響的復蘇樂章。鑽入泥土中越冬的小動物們,被隆隆春雷如聲聲號角般震醒,紛紛蘇醒過來,開始活躍於廣袤大地之上。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恰似春天的溫柔懷抱,維持在13攝氏度左右,雨水也如絲絲甘霖般漸漸多了起來。大部分地區隨之拉開了春耕的序幕,正所謂“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倘若此時停歇,後續“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等農事必將受阻,一年的收成亦會受到影響,正所謂“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驚蟄過後,萬物從沉睡中欣然復蘇。臨近中午時分,天空中飄灑下點點小雨,淅淅瀝瀝,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泥土香,沁人心脾,讓人陶醉其中。宿舍樓後面的那幾棵楊柳,枝椏宛如羞澀的少女,正慢慢地探出頭來,好奇地張望著這個世界。雨滴輕輕落在上面,恰似為其披上了一層晶瑩剔透的紗衣,更顯青翠欲滴之美。微風輕輕拂過,楊柳的身姿甚是曼妙,仿佛在微風中翩翩起舞,演繹著春日的優雅。

驚蟄之夜,重溫林清玄先生的《季節十二帖》,其中“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寥寥數語,卻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春日畫卷,讓人感受到春天的無限魅力。我們可以懷揣著美好的期待,等待春天的第一聲雷,走出家門,奔赴那廣袤無垠的草原。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