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4°
( 15° / 14° )
氣象
2025-03-29 | 台灣好報

遙寄父親的信/周桂芳

遙寄父親的信/周桂芳

周桂芳

心裏有情,眼裏有景,觸景就會生情。

一到清明,心裏的情就會噴湧出來。節日這是這樣,讓想念的人更加想念。

近些時,我越來越想您。經常夢見和您在一起,您還是老樣子,花白的板寸頭,白皙的國字臉,慈眉善目的笑,一身青灰色的工作服。夢裏,您不說話,只是遠遠地望著我,在您的視線裏,我做什麼都是帶勁的,因為我知道,您一直在我身邊。有父親在身邊的日子,是踏實的,是自在的,是安全的,是幸福的。我羡慕有父親在身邊的人,不管年齡多大,生活多艱辛,只要有父親在身邊,心裏就是踏實的。有父親在,自己就是個有人疼有人愛的孩子。

聽媽媽說,我出生時,您出車在外,沒有趕回來,第二天回來,一進屋就抱起粉嫩的我,嘴裏高興地念念有詞:“女兒好,好兒寶”。從小我就是在您贊許的眼光和誇獎聲中長大,您總誇我聰明靈巧,學習成績好,文章寫得好,字寫得好,還總在人前說我長得好看。在您的眼裏,我就是天底下最美的女兒,最聰明靈巧的女兒。雖然您從來沒有說過“愛”這個字眼,但我從小就知道,父親最愛我,最疼我。您長期早出晚歸,很少與我親昵,總是木著臉,除非是喝了小酒後,您才會“嘿嘿”地對我笑,才會誇獎我,並一口一口咬掉肥肉把一塊塊瘦肉送到我的碗裏。

父親對我總是嚴格要求,雖然我是女兒寶,您卻總是故意讓我吃苦。記得,六歲多的時候,別的夥伴還在父親肩頭打馬肩的時候,您卻一到雙搶就讓我學栽田。雖然您一樣不善於幹農活,但還是手把手地教我學栽田。我個子小,一下田,泥水已經漫到我的大腿上,我直驚叫,既害怕又驚奇。您先拿起一個秧,教我左手拿秧,右手如何解秧,如何分秧,再像寫字一樣,一顆一顆寫進泥水裏。離幾遠一顆,幾遠一排,像在格字本上寫字一樣,栽兩排後退一步。開始時,我總是栽不正,栽的秧要麼浮起來了,要麼就是扒在泥水裏,拖泥帶水,像雞扒草一樣。父親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像寫字一樣,要栽正,一行一行,行行對齊。我抬頭看父親栽的秧苗,顆顆都是正的,像直直地站立著一樣,一行行排列整齊。雖然父親栽田的速度不如媽媽快,但一丘田裏,父親栽的秧苗是最正的,是最整齊美觀的。慢慢地,我學會了栽田,而且越栽越好,顆顆又正又齊。從父親身上,我學會了嚴格要求自己,做事追求精益求精。

少年時,父親更是有意考驗我的意志力。記時那時家裏耕種有一塊三畝六的田塊,離家路途很遠,要過港過畈。每次捆稻頭時,父親總會故意留下一個零捆的小稻頭,執意要我背回家,而且一路上還不准放下休息,因為一落地,稻頭的稻穀就會掉落一地。父親媽媽一人挑一擔稻頭走在後頭緊跟著,我得背上那一小捆稻頭走在前面,走慢了,他們就催促。稻頭如石頭一樣重,一路走還一路往下墜,累得我氣喘吁吁,汗如雨下。有時,實在背不動了,真恨不得把它丟到地上。我向父親媽媽求助,他們都不理我。父親給我打氣說,“堅持就是勝利,忍一下就到屋了。”當時,我真是恨父親,顧意折磨我,求父親明年不要再留下零頭小捆了。但是,每年那塊三畝六的田塊總會多出一小捆稻頭,我年年都挑脫不了背稻頭的惡運。現在,我才懂得,那是父親故意培養我的意志力,不管有多大的困難,一定要堅持到底,堅持就是勝利。

父親教會我的道理讓我終身受益。現在想起來,我才知道父親的用心良苦。父親,我想告訴您,女兒現在事業向前跨了一大步,沒有辜負您的期盼。這些年,不管我的生活多困頓,事業多逼仄,我都沒有放棄努力和追求。父親您是我心中的明燈,是我前進的動力源泉。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作為您的女兒,卻沒有來得到報答您。父親生前,您僅僅只吃過我一餐從食堂打來的飯菜。永遠記得那天,您穿一套青灰色的工作服,身上還佈滿了點點機油漬,來我的寢室看我,我想讓您和我一起去外面餐館吃飯,您卻執意不肯,讓我從食堂打來飯菜,在寢室和我一起吃。我打了兩份沒有油水的飯菜,您坐在我寢室的窗前,邊翻看我最近在舊報紙上練的書法,一邊大口大口地吃飯。邊鼓動著腮幫子,邊誇我的字又進步了。沒想到,這竟是我回饋您的第一餐飯,也是最後一餐飯。中學三年,您風雨無阻,天天清晨準時為我送來剛炒的罐頭青菜。中學三年,別的同學都是一瓶罐頭醃菜吃一個星期,而我每天都是吃您送來的熱青菜,同學們羡慕得要死。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那年寒冬深夜,父親突然患腦溢血過世,我卻沒有來得及看父親最後一眼。在趕往醫院長長的走廊裏,任我握著他的手跪在床前,哭得撕心裂肺,父親還是沒有掙開眼看看他最愛最疼的小女兒。父親就這樣匆匆走了,卻把愛深深地紮進我的心裏,像紮進心裏的剌,一碰就痛,一痛就忍不住留淚來。二十七年過去了,刺長進了心裏,和心連在一起,但永遠在我的心裏,一碰還是會隱隱地痛,淚不覺地滾落下來。

清明節到了,我來到父親墳前,陪父親坐一會兒,給父親寫封信,遙寄給父親,托明月寄相思。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