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危險因子釀骨鬆!醫示警:流失就難恢復

骨密度在20歲至30歲間達到高峰,醫師提醒,注意缺乏運動或飲酒過量等習慣都可能是風險因素。(示意圖/NOWNEWS資料照)
[NOWnews今日新聞] 人體骨骼中的骨質主要由鈣質與礦物質構成,骨密度會在20至30歲之間達到高峰,但隨著年齡增長,骨質會逐漸流失。一位長輩因為背部頻繁痠痛,只能依賴藥物,醫師經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簡子軒提到,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65歲以上長者中,有骨質疏鬆者占比達14.1%,每7人就有1人受影響,且女性明顯高於男性。
簡子軒說,常見症狀包括背部痠痛、身高變矮或駝背,嚴重甚至容易出現壓迫性骨折。其類別可分為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激素驟降,骨質流失速度會加快導致的「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及高齡者則因身體機能老化、營養吸收力下降,使骨骼結構變得脆弱造成的「老年性骨質疏鬆症」。
5可控因素釀骨鬆!醫:流失就難恢復
簡子軒提到,造成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可分為不可控制與可控制因素;不可控包括女性、年齡超過70歲、有家族或身材特別矮小者;而可控制的因素則包括鈣質攝取不足、缺乏運動、攝取過量咖啡、吸菸及飲酒過量等生活習慣。
臨床上,骨質疏鬆的診斷可透過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EXA)進行正式骨密度檢測。簡子軒表示,檢查結果會以「T值」呈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T值若大於或等於-1為正常;介於-1至-2.5 之間則屬「骨質不足」;若低於-2.5,則為「骨質疏鬆」。
骨質一旦流失就很難再完全恢復,預防骨質疏鬆宜趁早養足骨本,簡子軒建議,民眾可從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三方面入手。
飲食方面,簡子軒提到,每天飲用牛奶、攝取深綠色蔬菜和豆製品。運動方面,建議進行慢跑、快走等負重運動,這些運動能有效刺激骨質生成,同時每天曬10至20分鐘太陽以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
另外,對年長者而言,改善居家環境也很重要,特別是浴室、廚房等易滑倒區域應保持乾燥並加裝防滑墊,也可通過適度運動增強肌力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風險。
相關新聞
「生活泡沫」系列工廠挨罰5萬!食藥署稽查違反1規定
瘦瘦筆紅遍全球!效用、成分一次看 醫:5類人別亂用
網紅醫減重手術涉害2命!遭廢照 專家曝安全瘦身關鍵
最新生活新聞
-
-
邁向國際、拓銷日本 竹縣好米9/8老永昌商行封櫃啟航
(27 分鐘前) -
白河榮家金融與識詐宣導 長輩熱烈參與樂齡財務講座
(43 分鐘前) -
結合抗戰精神 第12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昆明召開 聚焦AI轉型
(55 分鐘前) -
國際藝術家登陸馬祖 一見鍾情廢棄體育館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