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大廠主管「每月偏頭痛15次」 醫示警

20至40歲女性是偏頭痛高風險族群。(示意圖/記者張乃文攝)
[NOWnews今日新聞] 偏頭痛發作時宛如腦中火山爆發,讓人苦不堪言。一名中年男性高階主管平均每2天就頭痛一次,有時甚至痛到無法上班,直到接受預防性藥物治療後,才終於擺脫多年折磨。
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光田醫院神經醫學部部長楊鈞百指出,偏頭痛並非一般頭痛,而是一種需要精準治療的神經系統疾病。許多國人仍存有「依賴止痛藥即可」的迷思,但事實上預防性治療能有效減少發作頻率並降低嚴重程度。
根據台灣頭痛學會估計,全國約有200萬人深受偏頭痛困擾,平均盛行率9.1%,其中女性高達14.4%,是男性的3倍。楊鈞百說,20至40歲女性更是高風險族群。
楊鈞百提到,若未妥善治療,不僅生活品質受影響,還可能引發身心疾病,甚至終生受害。
楊鈞百分享,臨床案例中,一名46歲女性自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後就開始頻繁頭痛,每隔2、3天便發作一次,常痛到冷汗直流、全身發顫、噁心想吐。確診偏頭痛後,傳統止痛藥效果有限,長達20年痛苦不堪,甚至因長期折磨合併重度憂鬱,多次住院治療,幾度萌生輕生念頭。
另一例是一名接近50歲的電子大廠高階主管,楊鈞百指出,原本每月偏頭痛至少15次,常痛到無法上班,陷入憂鬱情緒。治療3個月後,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工作與生活恢復正常。
偏頭痛不是小問題!醫:嚴重神經疾病
楊鈞百說,偏頭痛是需要積極治療的慢性疾病,但社會普遍認知仍不足。醫師指出,不少人甚至醫師誤以為只是小問題,只要吞幾顆止痛藥即可。
但偏頭痛屬於嚴重神經疾病,會造成明顯的失能。楊鈞百說明,德國研究機構WifOR的分析更顯示,偏頭痛對台灣造成的生產力損失相當於GDP的2%,高於心血管疾病的1.29%。
楊鈞百表示,預防性治療需連續幾個月接受治療,不管頭痛是否發作,藉此發揮穩定大腦的功能,逐步減少偏頭痛發作頻率,並降低嚴重程度。在治療上,傳統口服預防藥物包括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與抗憂鬱劑,但因副作用如嗜睡、疲憊、體重增加及反應變慢,往往影響病友用藥意願。
楊鈞百提醒,若每月偏頭痛發作超過4天,且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工作或日常活動,而急性藥物效果不佳時,應積極就醫,考慮預防性治療,遠離偏頭痛的折磨。
相關新聞
每週偏頭痛超過1次要就醫!別狂灌咖啡 醫示警:症狀恐更嚴重
58歲女痛到冒汗仍出遊!罹子宮內膜癌四期 出現2異狀「別鐵齒」
男動手術釀死!「陰莖增大術」是什麼? 泌尿醫解答:留意2風險
最新生活新聞
-
竹市無菸健康嘉年華登場 邱臣遠代理市長:邁向全靈樂活城市
(42 分鐘前) -
勞動部高分署YS「共振Plus+」年度特展 5大職涯頻率助青年對焦未來
(45 分鐘前) -
貓奴車主快搶!「CAT」車牌11/10開放競標
(45 分鐘前) -
彭(啟)明談廚餘去化 環境部擬中長期方案轉廢為能
(49 分鐘前) -
影/柯呈枋扮「彰化超人」現身萬聖踩街 近700人嗨翻街頭讓彰化一起UP
(50 分鐘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