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歲~60歲會「斷崖式衰老」罹癌風險翻倍
老化是人體不可逆的生理過程,但有研究指出,人類在44歲及60歲時特別容易出現「斷崖式衰老」,身體會突然脫離原來的老化速度、加速衰退。急診科醫師張適恆引述史丹佛大學的研究指出,分析13萬5千多人體內的分子或微生物後發現,其組成會在44歲及60歲出現重大轉折,往比較不利健康的方向發展,導致身體機能在短時間內同時減弱。
這種加速型老化不只造成體力退化、運動能力下降、睡眠品質變差等,連帶心血管疾病、癌症風險,甚至死亡率也會隨著不正常的老化翻倍上升。張適恆提到,目前醫學檢驗雖然只能檢查器官是否生病,卻無法檢測器官是否正在衰老,但衰老往往會比生病提早數年發生,所以及早判斷並阻止衰老進展相當重要。
南韓科學家今年10月的研究則進一步指出,塑膠微粒可能是造成斷崖式衰老的元凶之一。塑膠微粒是被丟棄的塑膠垃圾經環境分解、變成直徑小於5mm的碎片,會持續分解成奈米塑膠微粒。這些微小顆粒容易隨著腸胃道、呼吸道,甚至皮膚進入人體,堆積在不易排出的部位。
過去醫學界普遍認為塑膠微粒活性不高、堆積體內不至於造成太大傷害,但韓國團隊發現,當老鼠被餵食塑膠微粒後,這些碎片會跑進脂肪裡引起「脂肪生成不良」,加速老化。這種現象類似肥胖,會連帶引發一連串發炎及老化相關變化,證實了塑膠微粒確實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張適恆建議幾個方法,能有效減少人體對塑膠微粒的攝入,以降低癌症與老化風險。包括一律過濾飲用水、煮飯水;少吃帶殼海鮮,改吃食物鏈底層的小魚;吃蝦要去除蝦頭、蝦線;經常清潔地板,減少附著塑化劑灰塵的吸入;避免使用塑膠包裝、塑膠容器加熱食物;多自備環保餐具,不用一次性容器等。
除了減少塑膠微粒的攝入,調節腸道菌群也被認為是延緩衰老的關鍵。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腸道消化吸收、新陳代謝、黏膜免疫下降,益生菌數量也迅速減少。腸道菌群的老化,容易使人體對病毒、細菌抵抗力降低,引發各種疾病。當腸道年齡加速、腸內菌群失調時,動脈硬化、老年痴呆、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風險大幅上升,身體機能隨之快速退化。
專家建議可透過飲食調節、補充益生菌、肠道菌群移植等方式,來維持腸道健康,進而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纖維是改善腸道菌群最有效的方法,如地中海飮食就能促進纖維分解菌數量增加。此外,補充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能讓腸道有益菌增多,抑制機會致病菌定植。目前肠道菌群移植主要用於治療腸道疾病,未來若能移植健康長者的菌群到患者體内,或許也能達到預防、延緩衰老的效果。
最新生活新聞
-
-
台鐵2025年春節假期加開302班車 12/26凌晨0時起訂票戰開打
(19 分鐘前) -
歲末迎新 南紡推滿仟送佰回饋 精彩活動陪您從跨年High到過年
(20 分鐘前) -
喜憨兒台南庇護工場捐贈合菜禮盒 黃偉哲感謝與市府攜手溫馨送暖關懷弱勢家戶
(24 分鐘前) -
臺南400宴12/29盛大登場 大臺南會展中心交通資訊懶人包
(2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