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正向循環策略 從醫病關係邁向風險管理
在醫療風險逐漸受到社會關注的當下,如何從「醫病關係」著手,建構正向互信的醫療環境,成為醫界重要課題。花蓮慈濟醫院醫療事故關懷小組召集人李毅在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施行周年研討會」中,以「從醫病關係到風險管理的正循環」為題,分享臨床實務與醫療糾紛調解上的經驗,供醫界參考。
5月21日在臺灣大學國際會議中心登場的「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施行週年實務研討會」,講者還包括臺灣高檢署主任檢察官俞秀端、藥害救濟基金會執行長陳文雯、副執行長黃鈺媖、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教授王志嘉、臺大醫院古世基醫師、奇美醫院陳志金醫師等人,從醫、法、政三個角度探討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實行一年來的心得與成果。
李毅醫師推動醫療事故關懷近20年,他指出,根據調查,儘管多數患者會因醫師技術優異而容忍不佳的態度,但若治療結果不佳,即便未必有醫療疏失,仍可能引發患者及家屬強烈不滿與投訴行為。反之,若醫師展現良好的態度與溝通能力,病人即使面對治療失敗,也更能體諒並減少訴訟行為。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終究是安慰」,醫療本質不僅在於技術,更需要人性與關懷。李毅在這次演講以人文關懷、正面同理為主軸,引用實際案例,無論是術後病患死亡,或手術異物遺留體內,都有可能因醫師主動表達歉意、真誠關懷與溝通,成功修補醫病關係,避免衝突升高。
李毅醫師也特別提到援引自英國的「ASSIST」流程(Acknowledge, Story, Sorry, Inquire, Solution, Travel),調整為本土模式,作為醫療事件發生後的溝通準則,幫助醫療人員以系統化方式傾聽病人聲音、提供解決方案,重建信任。
此外,李毅醫師在日常會將醫療爭議個案,包括硬脊膜外管路斷裂、手術消毒藥水導致失明、病歷瑕疵引發行政處分......等等,進行系統性分析及改善,製作成教案,利用全院學術演講教學,及提醒院內同仁。
醫療總有風險,每一次醫病溝通,都是建立醫病關係的時機,也都是在進行風險管理。李毅醫師強調,風險管理不應只在事件發生後才啟動,而應從日常的醫病互動中養成良性循環,讓患者感受到「醫師不只在治療,更是在陪伴」,不僅讓醫師能重新思考醫病關係的核心,也為未來建立以同理、溝通為本的醫療制度提供方向。
撰文/游繡華;攝影/花蓮慈濟醫院
最新生活新聞
-
-
彰化榮家感謝欣中天然氣公司致贈端節慰問金
(1 小時前) -
雲林榮服處端節粽香傳榮情 香包傳心意
(1 小時前) -
彰化榮服處防災教育訓練 強化人員應變能力
(1 小時前) -
臺東榮服處退除役官兵懇談會 結合企業職場體驗 強化交流提升服務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