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在家亂咬不是天性 ! 揭開牠「搞破壞」背後的心理原因
火報記者 張舜傑/報導
許多飼主都曾遇過這樣的情況:剛買的新沙發被咬出破洞、鞋子被咬成碎片、甚至連遙控器都難逃毒牙,讓人以為狗狗亂咬只是「天性使然」,但事實上,這些破壞行為背後往往藏著心理與生活層面的原因。
口腔期行為:幼犬在「探索世界」
對幼犬而言,嘴巴就像人類的手。牠們會透過咬與啃來認識環境、緩解長牙期的不適。這類行為通常發生在3至6個月大之間,屬於成長過程的一部分。此時飼主應提供安全的咬膠玩具或冷凍毛巾,轉移注意力,同時避免懲罰,以免讓狗狗把「探索」與「被罵」連結在一起。

焦慮與孤單:咬東西是情緒的出口
許多成犬出現破壞行為,實際上是因為分離焦慮。當狗狗長時間獨自在家、缺乏互動或運動不足時,會以咬東西來釋放焦慮與無聊。這是一種「自我安撫」的方式,就像人類焦慮時會咬指甲一樣。飼主可逐步練習讓狗狗適應短暫獨處,並在外出前提供能分散注意力的玩具,例如可填餡的益智食具。
缺乏刺激:生活太單調讓牠「找事做」
狗狗天生好奇、需要探索。如果每天的生活過於重複,缺乏新鮮感與挑戰,牠們會自己創造刺激——包括「拆家」。這類狗狗通常精力旺盛、注意力高度集中,例如邊境牧羊犬或拉布拉多。增加每日散步時間、安排嗅聞遊戲或服從訓練課程,都能有效減少牠透過破壞獲得滿足的行為。
尋求關注:破壞只是「呼喚」的一種方式
有些狗狗早已學會「咬東西 = 主人注意」。當牠發現自己破壞家具時,飼主立刻跑過來大聲喝止,這在狗狗眼中反而是一種互動。牠不懂被罵與被讚的差別,只知道「你注意我了」。因此,飼主面對這類行為時應冷靜處理,轉移狗狗注意力至合適物品,再在牠做對時給予獎勵,讓牠學會以正確行為換取關注。
環境與物品氣味也可能是誘因
有些家具、鞋子或衣物上殘留主人的氣味,會讓狗狗感到安心,因此牠會透過咬來「接近」這種味道。這種行為多半在飼主不在家時出現,屬於「情感依附」的一種表現。可以準備帶有主人氣味的小毛巾或舊衣物放在狗窩中,提供安撫效果,同時收好貴重或危險物品,避免被當作「安撫玩具」。

狗狗的「搞破壞行為」從來不只是壞習慣,而是牠在表達需求、情緒與壓力的一種方式。當飼主能夠從心理層面理解牠的行為動機,並提供足夠的運動、關注與環境刺激,就能逐漸化解牠的不安與無聊。最終,狗狗會學會用更健康的方式釋放情緒,家中也能重拾平靜與和諧 !
這篇文章 狗狗在家亂咬不是天性 ! 揭開牠「搞破壞」背後的心理原因 最早出現於 火報。
最新寵物新聞
-
貓咪的鬍鬚竟能「預測天氣」?牠們比氣象局還更早發現!
(2 小時前) -
狗狗聽得懂人類的話?研究發現:比起「語言」牠更懂「語氣」!
(2 小時前) -
總是被貓咪「呼嚕聲」給融化?其實這些聲音象徵著許多情緒!
(3 小時前) -
狗狗搖尾巴代表開心?背後隱藏的「四種含義」飼主必須了解!
(3 小時前) -
OpenAI 執行長 Altman 籲美擴大《晶片法案》稅收抵免 助力AI產業成長
(3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