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7° / 24° )
氣象
2023-12-22 | 今日新聞

後鄭文燦時期怎操盤?張肇良:還有七成力道

後鄭文燦時期怎操盤?張肇良:還有七成力道
鄭文燦對桃園選情仍有一定影響力。(圖 /記者吳嘉億攝,2023.12.8)

[NOWnews今日新聞] 2024總統大選以及立委選舉日進入倒數階段,桃園市前市長鄭文燦在任時政績斐然,藍綠通吃,當初在鄭文燦羽翼下成長茁壯的子弟兵,如今在「後鄭文燦時期」該如何面對艱難的立委選戰?桃園市議會民進黨黨團副總召,現任市議員張肇良評論鄭文燦的影響力時,仍然信心滿滿表示,雖然鄭文燦已經到行政院擔任副院長了,但是當年的人脈、金脈和號召力仍舊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張肇良說,雖然人不在桃園了,但他對立委小雞支撐的力道,至少還剩七、八成。

桃園市過去一直被視為是藍營優勢區,2012年立委選舉,國民黨更是一棒揮出全壘打拿下全縣6席立委。但2014年縣市長選戰,鄭文燦意外以近3萬票差距險勝當時的國民黨籍縣長吳志揚,自此也拉開鄭文燦對桃園藍營板塊的蠶食鯨吞序幕。2016年大環境政治風向改變,民進黨反攻成功搶下3席,加上友好合作的無黨籍趙正宇一共拿下四席,藍綠板塊就此翻轉。

講到桃園的藍綠翻轉,許多人對鄭文燦的政治手腕都印象深刻。他到每個活動現場,能輕易叫出當地里長的名字並細數地方需要的大小建設,面對藍營的民代和里長,鄭文燦給補助不手軟,讓許多堅定的藍營鐵票區也開始鬆動崩解。就連藍營的立委魯明哲也曾說過,「不可能!民進黨不可能找出第二個鄭文燦!」直言民進黨幾乎不可能找到鄭文燦適當的接班人。這種強大的母雞效應,也使得綠營的小雞們在鄭文燦離開桃園後都感覺到頓失依靠。

「他輔選的力道還有七、八成!」張肇良如此形容鄭文燦。張肇良指出,雖然鄭文燦離開桃園到中央擔任副閣揆,但當初他所留下的人脈、金脈以及社團關係,都還存在著相當的影響力,加上目前他在行政院與地方子弟兵形成一條鞭,讓民進黨每位候選人所提出的政見都非常的明確一致,戰力完備;相較於民進黨,張肇良認為國民黨立委候選人提出的政見則陷於各自表述,彼此間的意見也缺乏整合,這一點算是民進黨這次立委選戰中的優勢。

張肇良表示,以桃園目前的六個選區來看,有些處於領先,但也的確有部分選區陷於膠著、落後,希望最後能夠過半。張肇良認為目前民進黨現任的立委都是處於領先的,兩位現任以及一位友好合作的無黨籍,另外有三位新人的挑戰,都在膠著纏鬥的狀態。中壢、龍潭平鎮以及桃園,目前民調做出來,雖然沒有領先,但是落後的幅度也不大,幾乎都在誤差範圍類,3%左右。

張肇良認為民進黨在桃園這次立委選戰中,至少可以保有3席,但這3席不見得是2+1(無黨籍的趙正宇),因為這次議長邱奕勝的姪女邱若華參選第六選區(中壢、大溪、八德、復興),邱奕勝的強力助攻不容小覷,趙正宇將面臨極嚴峻的挑戰。但新提名的3席,有可能有一席會突圍而出。

後鄭文燦時期怎操盤?張肇良:還有七成力道
現任的國民黨立委呂玉玲,張肇良認為她是目前民進黨最有可能突破的破口。(圖/資料照,記者李春台攝)

至於突圍成功的一席,張肇良認為目前民進黨最有可能的選區就是第五選區(龍潭、平鎮),這一選區有國民黨的呂玉玲和民進黨的劉仁照以及民眾黨的賴香伶形成三角督。張肇良指出,第五選區是唯一民進黨從來沒有立委產生的一區,從國民黨的朱鳳芝做八屆之後,呂玉玲已經做三屆,這一區一直都是國民黨的天下,也因此這次民進黨希望跟選民訴求,給劉仁照一次機會,換人做做看,張肇良認為這項訴求老百姓是能夠接受的。

同時因為第五選區是藍、綠、白三角督,民眾黨的賴香伶的得票數也深深牽動藍、綠兩候選人的勢力消長。賴香伶拿到支持柯P的年輕票,同時也能分散中間偏藍的游離票,加上劉仁照的年輕形象和會計師的專業背景,張肇良認為這次第五選區是民進黨突圍的最佳破口。

後鄭文燦時期怎操盤?張肇良:還有七成力道
張肇良最後強調,鄭文燦的影響力雖然略有打折,但仍有7成力道,目前現任的三席審慎樂觀,如果能夠突圍成功,民進黨在桃園就能成功拿下過半席次。(圖/資料照,記者李春台攝)

張肇良最後強調,鄭文燦的影響力雖然略有打折,但仍有7成力道,目前現任的三席審慎樂觀,如果能夠突圍成功,民進黨在桃園就能成功拿下過半席次。但他也憂心這次的選戰,話題與熱度都被總統大選引走,立委選戰如果熱不起來,對民進黨不利。年輕票源是這次選戰關鍵,如果能成功催出年輕人出門投票,民進黨在桃園立委一役,仍舊相當可為!
【決戰2024!三強鼎立前進總統府】明年總統大選,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究竟誰會獲得最後勝利?最即時、最深度、最精采的2024大選報導,請鎖定《NOWnews今日新聞》大選專頁。

相關新聞


激戰立法院/藍營北市喊穩5加1!徐巧芯整合成功 「至少贏10%」


賴清德觀音競總幹部涉黑金 黃世杰:許更生已退出經營


中廣11樓當競辦挨批圖利 趙少康:否則我要流落街頭嗎?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