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十漲的幻象 最低工資數字漂亮 日子更好?
明年最低工資再度上調至月薪29,500元、時薪195元,民進黨政府宣稱「連十漲」是照顧基層的政績。但數據背後的現實卻令人憂心:根據勞動部資料,受惠勞工從2021年的52萬人,短短數年暴增至超過247萬人。換言之,領取最低工資的「邊際勞工」正在急速擴張。這不是勝利,而是台灣低薪結構持續惡化的警訊。
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政府一直以來都與青年及勞工朋友站在一起, 2026年將連續10年調漲最低工資,月薪總調幅達47.4%,達到2萬9,500元;時薪總調幅達63.3%,達至196元。卓榮泰直言,最低工資還要繼續提升,相信再過一年,最低工資將達3萬元。
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直言,觀光、餐飲、旅遊、批發零售等內需服務業薪水多年停滯,導致愈來愈多人只能卡在最低工資線上。他指出:「最低工資年年調,但低薪族卻愈來愈多。」這句話正點出政策盲點,一條「不斷上調的底線」,反而映照出台灣薪資結構嚴重停滯。
主計總處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平均經常性薪資約4.7萬元,但中位數僅3.8萬元,近七成勞工實領收入低於平均值。1111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曾仲葳指出,最低工資調升只對打工族與基層勞工有直接幫助;對月薪僅比基本工資高一些的族群而言,「差距縮小,剝奪感更大」,甚至出現新人起薪追上資深員工的「薪資倒掛」現象。這樣的職場氛圍,不但打擊勞工士氣,更動搖企業內部的穩定。
經濟學者同樣示警。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提醒,最低工資只是工具之一,無法解決整體低薪問題。他強調:「月薪三至五萬元的勞工,才是低薪結構的核心,單靠調高最低工資解決不了。」這個群體正是台灣社會的中堅,卻也是最被忽略的族群。
企業的壓力也不容小覷。全國商總主席許舒博指出,傳統產業營運艱困,服務業更因觀光不振、人力短缺與美中貿易摩擦而雪上加霜。最低工資每調一次,法定勞健保費、退休金提撥也隨之增加。「若企業無法吸收,只能轉嫁給消費者,最終變成物價上漲,勞工生活壓力不減反增。」這番話揭示了另一層現實:漲薪與漲價往往相生,勞工最後可能只是原地踏步。
國際經驗也值得參考。諾貝爾獎得主大衛.卡德與艾倫.克魯格的研究顯示,調高最低工資未必一定造成失業潮,但前提是產業結構具備足夠的彈性。台灣卻存在高度依賴出口的產業鏈,加上內需市場脆弱,中小企業承壓過重,難以複製美國經驗。當無薪假人數已突破七千人,倘若基本工資再度墊高企業支出,下一波可能就是失業潮。
更諷刺的是,政府大聲宣傳「月薪五萬元以下免繳所得稅」的新政,看似減輕負擔,卻反映出多數國人收入不足以跨越納稅門檻。理想社會應該讓更多人「有能力繳稅」而感到驕傲,而不是因為收入過低被動免稅。免稅不是榮耀,而是警訊。
成熟的社會本應善盡照顧弱勢勞工責任,但提昇全民經濟福祉,恐怕不是單單調高最低工資這麼簡單。若政府只顧拉高最低線,卻缺乏產業升級、薪資透明化、稅制合理化與物價監理等配套,終將陷入「數字進步,生活退步」的悖論。工資政策不能只是漂亮的表格,而必須是讓勞工在餐桌、房租與育兒開銷上真切感受到改善的改革。
真正的施政成績不是邊際勞工「多領910元」就可拿來說嘴,而是一般勞動者都能享受國家經濟成果,讓年輕人有能力自豪地繳稅,企業敢於投資並願意以高薪留住人才。台灣的薪資結構擺脫停滯的陰霾,勞工才能工作有成就、領得有尊嚴。
最新政治新聞
-
-
行政院副發言人謝子涵請辭獲准
(3 小時前) -
習近平調整武統台灣時程? 兩岸官員:或從外交孤立著手
(3 小時前) -
堰塞湖事件總協調官 政務委員季連成輪任
(3 小時前) -
接見美國農業部次長 賴清德:台業者未來4年採購1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