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8° / 24° )
氣象
2023-11-03 | 優傳媒

科技社會觀》智能技術與人文社會結合 提升新興産業的科學內涵

科技社會觀》智能技術與人文社會結合 提升新興産業的科學內涵

世事多變化,一成不變或靜止不動等同於系統滅絕,生態系統、民主制度、社會運作乃至於產業發展皆然,應該是下一階段必須特别關注的問題。「分合交替、亂中求序、内外互動」是智能社會運轉規則的見證者,也是智能技術中有组織、有技巧的羅輯運算、「技巧性概率操作」和「結構性混亂規範」的實踐,台灣社會準備好接受這個嶄新格局的挑戰了嗎?(圖/取自網路)

作者/徐作聖(陽明交通大學科管所 退休教授)

在台灣討論産業發展與科技創新案例時,經常可能出現相互矛盾的結論,不知是科技底蘊不足,還是大家主觀認知差距太大?分析角度的落差也是另外一個重大問題,如系統産品角度 vs. 零組件角度,也就是一個「見林見樹」和微笑曲線誤導的問題。

舉例來說,如AI大師簡立峰和史丹佛大學吳恩達教授都認為「通用智能AIGC目前因商業模式和經營範式有待開發,使得商用價值較小」;但廣達董座林百里和特斯拉總裁馬斯克都認為AI成長情勢一片大好,尤其是在底層算力強化的目標上。

此外,製造業微笑曲線的適用範圍極為有限(ICT 零部件代工),對非模組化、非標準化的寡佔型及新興的智能產業並不適用,台灣製造業戀屍微笑曲線陷落在小確幸與跟風格局而不能自拔。

台灣製造業長久以來從事零組件代工為主,「見樹不見林」的聚焦在供應鏈效率及微笑曲線的操作,但系統產業鏈的分析則淪為各說各話、主觀解讀的狀態。數位匯流及智能技術帶來了新契機,有機、動態的「分合」局勢加速了全球產業結合與重組,是提升「見林又見樹」系統思維、跳脱微笑曲線限制的重大利器。

當人類之明進入智能社會階段時,「實證系統」(Positivism) 和基礎物理/化學常被用於解析複雜系統的科學内涵與合理性(Legitimacy),其中神聖(Sacred) 的熱力學最具代表性。以系統「熵」函數的變化來預測系統的「平衡狀態」,廣泛用在現代智能技術、元宇宙、區塊鏈、地球暖化、ESG、現代民主制度等領域實證系統的解析。

科技社會觀》智能技術與人文社會結合 提升新興産業的科學內涵

(圖/取自網路)

熱力學的系統「熵增」,是一個系統內外部平衡所産生的「自然現象」,但在不斷的與內外部元素交互作形成巨量「熵增」,也就是系統崩潰的臨界點(或奇點)。

為解决系统「熵增」所帶來的災難,在20世纪中有數位諾獎得主匯集了一套巨觀「擬人化演化」理論(Mega Evolutionary Theory) ,以系統共生、熵減、穩態平衡為終極演化目標,創建「非平衡系統」(如有機生態系統、動態混亂/複雜系統等)的「演化」問题,其中包括Ilya Prigogine《耗損系統理論 Dissipative Systems》、 Carl David Anderson《湧現系統 Emergence Systems》、Roger Penrose《時間循環理論 Cycles of Time》、Raymond Kurzweil 《Singularity奇點理論》等。

事實上,上述這些的理論就是以奇點為分水嶺,之前是「物理實質系統」(Physical Systems),之後是「有機生態系統」(Organic Animate Systems),前者不斷豐富擴散,後者持續演化,形成物質/生命共生、共同進化的「超智能體系」。

此動態「超智能體系」透過自我組織、進化、湧現、轉折、分合等機制以降低系统「熵增」,並創造遠離平衡的「共生、熵減、穩態」(homeostasis),以維持永續演化的進程。本文以民主制度及現代人工智能系統為例,來說明其效益及運作模式。

在民主自由制度中,有人誤以為民主自由的極致,就是一盤散沙!「民主無價,自由至上」難道只是誆語!然而,根據熱力學熵變化的估算,在無規範、無結構的「散沙」民主體系中,當所有組成分子呈現「完全平等」時,其「熵增」為極大值,也就是系統崩潰的啓始點!

過度民主本就會變成民粹,即便形成了新貴族群也只是暫緩「熵增極大化」的崩盤困局。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藩鎮制度」,明清時代的「封閉鎖國」,美國1920年代的門羅主義/193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或近代的川普總統或世界其他的極右主義都是典型案例。

根據非平衡「共生、熵減、穩態」理論的推論,當系統湧現「量變產生貭變」把物理世界(熱力學及人工智能) 轉折成為有機生命體的生態演化進程(Evolutionary Pathway) ,有效阻斷了持續熵增及系統崩潰的結果。此演化過程與近代生物科技體系中内(In vivo)、外(In vitro) 的交互運作的機制十分相似,都是透過相互作用/交替加速演化進程的效率和速度,如精準醫療技術中 CRISPR/CAS9、CAR-T、TCR等基因編碼技術等。

另外一個非平衡「共生、熵減、穩態」的案例來自中華文化中的「分合」現象。在民主政治體制與智能社會的發展中,中華文化中「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巨觀的大系統互動機制,這不但文化內涵的永續傳承的指標,是中華民族千年智慧約結晶,更是智能經濟的精髓!

其他實證來自於産業開發政策。大陸自2017年所實施《鏈長制》和2023年推動國企《四鏈融合》的産業發展政策,其中蕴含了熱力學、演化實證、內外互動、永續經營的内涵,其操作模式強調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內外互動,兩者都強調內外互動及動態整合,而智能奇點布局「水到渠成」的自然生態布局正是最自然、最有效率、最永續的發展模式。

科技社會觀》智能技術與人文社會結合 提升新興産業的科學內涵

熵增定律 : 讓無序回到有序的巨大成功法則。(圖/取自網路)

「智能産業鏈」的生態演化是「螞蟻雄兵變大象」的精髓,中華文化三千年所累積的「分合」智慧優勢正是智能經濟體系中的最大利器!科學實證系統驗證了「分合大勢」的必然性,也勾勒了未來方向,宏偉大論,引人深思!

世事多變化,一成不變或靜止不動等同於系統滅絕(Stasis is tantamount to extinction ),生態系統、民主制度、社會運作乃至於產業發展皆然,如何結合智能技術與實證系統,發揮韌性供應鏈/產業鏈重組的優勢,應該是下一階段必須特别關注的問題。

「分合交替、亂中求序、内外互動」是智能社會運轉規則的見證者,也是智能技術中有组織、有技巧的羅輯運算、「技巧性概率操作」 (Probability with skill) 和「結構性混亂規範」(Randomness with structure) 的實踐,台灣社會準備好接受這個嶄新格局的挑戰了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科技社會觀》智能技術與人文社會結合 提升新興産業的科學內涵

徐作聖,輔仁大學化學系畢業,清華大學應用化學所、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博士、美國伊利諾大學eMBA。陽明交通大學科管所退休教授,2010年獲選為「國科會大專校院獎勵特殊優秀獎」,至今迄為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政府採購法評選委員。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