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7° / 24° )
氣象
2023-12-20 | 優傳媒

薛子隨筆》台灣的民主選舉與反中(一)

薛子隨筆》台灣的民主選舉與反中(一)

今天台灣不論是“獨台”,還是“台獨”,追溯源頭,皆始於蔣經國。多少年來,台獨派打“反中牌”確實有效。“台獨”派在選舉中,大打反中牌,有他的邏輯性與必然性。《反中牌》是把雙刃劍。長期以來,政客們大玩《反中牌》,玩得無所不在,食髓知味,樂而不疲。(圖/取自網路)

作者/薛中鼎

我們看一幅大畫,要隔點距離,才看得清楚。同樣的,我們看社會文化與政治的變遷,也要以比較長的時間跨度來觀察,才看得明白,其中脈絡。

本文在分析,爲何台灣的選舉,尤其是民進黨的選舉,永遠與“反中”的訴求,綁在一起。

1.從蔣介石説起

兩蔣政治體系,雖然説是“父子一脈相承”,其實有很根本的差異。

蔣介石曾是全中國的領袖,參與了“開羅四巨頭會議”。他引領中國成爲聯合國的五常之一,他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蔣介石敗退台灣,仍念念不忘於重返大陸。他在中國大陸有一定的威望,也能完全威懾住國軍各大派系,與軍中的諸多宿戰名將。

1964年,中共原子彈試爆成功。1965年,蔣介石最後一搏,發生了八六海戰與烏坵海戰。

不幸兩次海戰,國軍都被共軍擊敗。蔣介石當時已是 79 高齡,從此,他沒有再對大陸,採取任何軍事行動,應是放棄了“反攻大陸”的想法。

1965年,名義上的接班人,副總統陳誠逝世。蔣介石排除障礙,蓄意安排把大位,傳給兒子蔣經國。

薛子隨筆》台灣的民主選舉與反中(一)

(圖/取自網路)

蔣經國沒有父親在大陸上,全國性的威望,也無法威懾軍中的元勛宿將。蔣經國自 15歲到 27歲,在蘇聯生活,他對於中國大陸,缺乏深厚的故土情緣。

蔣經國不像父親,受了傳統教育,熟讀四書五經;他也不像父親,對於王陽明與曾國藩等賢哲,有由衷的仰慕之情。

蔣介石是大中國主義者。

蔣介石在抗戰時期,在四川重慶八年,他不會說“我是中國人,也是四川人”。

蔣介石在台灣27年,他不會説“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

蔣介石的心態,自認是“天降大任”的中國之主,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繼承人。雖然他一路走來,多方面需要依靠美國,但是蔣介石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他不會做美國的傀儡或小弟。

他一生的最大夢想,就是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可以走上“民族復興”的坦途。

如果蔣介石復生,他的心情必然是充滿了矛盾。一方面,他會很高興今天的中國,穩穩的走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另一方面,他會很遺憾,這個艱巨的任務,是在他的對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而不是在 “中國國民黨”的領導下進行。

2.蔣經國的歷史角色

蔣經國與蔣介石有很根本的差異。這個差異,從一個地方,可以看得清楚。

早年,蔣介石每逢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元旦),或是“雙十國慶日”,會發表“總統文告”。蔣介石宣讀總統文告的第一句話,必然是鏗鏘有力的:

“四萬萬五千萬全國軍民同胞們!”

蔣經國時期,總統文告逐漸有了變化,我們後來聽到的是:

“全國暨台灣父老鄉親兄弟姊妹們!”

同樣是中華民國的蔣總統,相似的浙江口音,而“總統文告”所宣讀的對象,已經變了。

薛子隨筆》台灣的民主選舉與反中(一)

(圖/取自網路)

蔣介石發佈文告的對象,是“中國全體同胞們”;蔣經國不具備領導全中國的資歷與威望,他的文告對象,是以台灣民衆爲主了。

一方面,蔣經國沒有父親全國性的威望;另一方面,他也沒有父親那麽濃厚的大陸鄉土情懷。蔣經國來台之前,常年身不由己,居無定所,四處漂泊。

1978年,蔣經國擔任總統,已在台灣生活近 30年。他在台灣的生活歲月,長期而穩定。對於蔣經國來説,認定台灣是他“安身立命”的所在,心理難度不大。

所以,蔣經國會説 “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

蔣經國沒有“反攻大陸”的夢想,也沒有要成爲“中國之主”的欲念。他治理台灣的定位很清楚,就是要“革新保台”,他重用本土人才(崔苔菁/吹台青),推動地方選舉,致力島内建設。

1978年,蔣經國擔任總統的同年年底,中共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全面掌權。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國際局勢驟變,大陸發佈了《告台灣同胞書》,提出兩岸應該立即《三通》,就是《通郵、通商、通航》。

蔣經國的回應,是國府採取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1982年7月.孫中山的革命夥伴廖仲愷之子廖承志(如圖下),寫了封公開信給蔣經國,希望國共能夠和談,共商統一之道。廖承志是蔣經國的兒時好友,也是蔣經國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學,兩人的淵源情誼很深。

薛子隨筆》台灣的民主選舉與反中(一)

(圖/取自網路)

這封信,言辭懇切,文情並茂,信中特地提到兩點。

第一點,提到了兩蔣奉安之事:

“老先生仍厝在慈湖,統一之後,即當遷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廬山,以了吾弟孝心”

“否則,吾弟身後事何以自了?.. 寥廓海天,不歸何待?”

第二點,提到了國民黨在台灣的前途:

“為貴黨計,如能依時順勢,負起歷史責任,毅然和談,達成國家統一,則兩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共圖振興中華之大業。否則,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識之士,慮已及此。事關國民黨興亡絕續,望弟再思。”

廖承志在1982年的信中,已預測到兩蔣長期暫厝慈湖,有無法奉安故土的遺憾;也預測到國民黨“興亡絕續,偏安難保”,終將在台灣失去政權,進退難卜。

薛子隨筆》台灣的民主選舉與反中(一)

(圖/取自網路)

蔣經國沒有對廖承志的“勸談”,做出任何正面回應,蔣經國依舊堅持執行《三不政策》。

10個多月之後,廖承志病逝北京。蔣經國身體狀況也每下愈況,四年多之後,蔣經國逝世。

蔣經國逝世前,欽選李登輝為接班人。李登輝自認在二十歲之前是日本人,他對日本的民族感情與認同,遠大於對中國的民族感情與認同。

廖承志向蔣經國遞上橄欖枝,是一次很好的“兩岸和解”的契機。當時的兩岸領導人,蔣經國與鄧小平,都是在蘇聯留學的老同學。蔣經國沒有做出回應,到李登輝(岩里日男)繼任總統,時勢遷移,兩岸和解之音,終成絕響。

就事論事,蔣經國的治國之道與各項安排,包含以《革新保台》取代《返回大陸》、大量選聘本土人才、推動地方選舉,更重要的是,安排李登輝為接班人;這些做法,為台灣後來 “台獨” 力量的發展,做好了鋪路與奠基的工作。

自蔣經國逝世至今,兩岸三黨政治主張的演化進程,可謂是涇渭分明。

北京要“一個中國”;民進黨要“一中一台”;國民黨要“兩個中國”。民進黨簡稱“台獨”;國民黨“獨台”。

這三者之間的矛盾,基本無解。終將由“緊綳”,而轉向為“斷裂”。

百年後的歷史學家,會這樣説,台灣的政治演化,“台獨”與“獨台”,是“同源而分流”。

薛子隨筆》台灣的民主選舉與反中(一)

(圖/取自網路)

蔣經國的大陸外省班底,逐漸演化為今天的“獨台”國民黨。蔣經國所拔擢的李登輝、“吹台青”、以及他所推動的地方選舉勢力,逐漸融合演化為今天的“台獨”政治勢力。

以今天的話術來説,蔣介石是“國統派”(國民黨統一中國派)。蔣介石在白色恐怖時期,基本徹底清除了台灣的“紅統派”(共產黨統一中國派)。

蔣經國審時度勢,謀求在台灣“長治久安”。他對統一,沒有使命感。今天台灣不論是“獨台”,還是“台獨”,追溯源頭,皆始於蔣經國。

蔣經國既可以説是“獨台之父”,也可以説是“台獨之父”。

這可以説明,爲什麽今天“獨台”的國民黨,與“台獨”的民進黨,對於蔣經國,都很推崇,高於對他父親蔣介石的評價。

事實上,蔣介石的歷史地位與影響,遠高於蔣經國。

蔣經國之後,“獨台”與“台獨”這兩股力量,進行了長期拼搏。拼搏的手段,主要是靠“選舉”。在選舉過程中,“台獨”派的一貫做法,就是打“反中牌”。

薛子隨筆》台灣的民主選舉與反中(一)

(圖/取自網路)

多少年來,台獨派打“反中牌”確實有效。民進黨對於打“反中牌”,是食髓知味,樂而不疲。

這次大選,依舊如此。民進黨動用了檢調力量,審訊去大陸旅遊的團體,胡亂扣上了為大陸“介選”的紅帽子;北一女區桂芝老師仗義執言,對課綱發表個人專業意見,也被民進黨扣上了紅帽子。

民進黨使用紅帽子,就像是滿清雍正的《血滴子》。漫天遍地,到處亂飛。一不小心,頭頂蒙災,萬分噁心。

我用以下兩句話,來描述民進黨經年累月打“反中牌”,給人的噁心感覺:

《老狗玩不出新把戲,綠蛙只會打反中牌》

爲什麽打《反中牌》會有如此神效?未來的影響又會為何?

我認爲“台獨”派在選舉中,大打反中牌,有他的邏輯性與必然性。

《反中牌》是把雙刃劍。長期以來,政客們大玩《反中牌》,玩得無所不在,興高采烈,將來必會被《反中牌》所反噬。

我看被反噬,已是爲時不遠了。

《待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薛子隨筆》台灣的民主選舉與反中(一)

薛中鼎,大學讀理科,有比較嚴格的邏輯訓練,後來在政大讀企管碩士,美國讀管理科學博士。

大約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基因,所以換了些不同的工作領域,在美國、北京與台灣都生活多年。雖然“遊牧”四方, 對於中國文學與歷史,尤其是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性,以及歷史變遷的邏輯性,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嘗試著以百年後歷史學家的角度,來分析探討當下的現象與問題。

最新政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