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戰略學會與中華民族認同發展協會名家演講會專刊 劉榮傳發表專文 回顧抗戰勝利、台灣光復與中華民國史
墨新聞|記者韋石/綜合報導
綜合報導/中華戰略學會與中華民族認同發展協會,共同舉辦慶祝中華民國114年國慶暨台灣光復80週年名家演講會,並印發會議專刊。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劉榮傳親撰兩篇專文,回顧抗戰勝利、台灣光復與中華民國史。兩篇專文內容如下:

1.抗戰勝利,中國戰區和台灣地區接受日本投降場景 ――台灣光復
美國總統川普 2.0 上任後,對全球關稅重設,震撼全球經濟,各國領袖分別透過管道與川普重談關稅。美中兩國,軍、經利益糾纏難解,已經四輪關稅談判仍無結果,美中兩國領導人計劃進行高峰會以解關稅、經貿、安全諸問題。
在此敏感時刻,美國在台協會(AIT)於 9 月 12 日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引發國內外政界揣測。然而回顧自 1949 年以來,美國對台灣地位定位的表態(概有三位總統任內),從未為「台灣利益」設想,而是一種服務美國全球及亞太(台海)戰略利益的政策語言,目的是保留彈性,避免被中共主張對台灣主權的話語所綁架而趨於被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戰場,日本戰敗,日本天皇宣佈:對盟軍無條件投降,此乃廿世紀重要的歷史事實。在亞洲各戰區(各國)接受日本投降,遣送日軍,日本人返回日本,亦是鐵的事實。尤以在台灣的台灣人,因母國中國是勝利國,蔣中正委員長在開羅會議中,將受日本殖民的台灣、澎湖,收回中國,因此,當時在日本殖民之下的台灣人,在日本投降後,轉為戰勝國子民中國人,而非必須被遣送的日本人,終止日本在台灣的殖民。在南京、台北,中國接受日本政府代表的投降,受降典禮遞送降書,都是歷史的事實,不容否定,不容抹煞,不容竄改。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昭和天皇透過「玉音放送」向全日本人民廣播,宣讀《終戰詔書》,宣佈大日本帝國依據「波茲坦宣言」無條件投降(波茲坦宣言,乃為履行「開羅宣言」戰後對日本懲罰方式的決定)。結束了二戰亞洲戰場,亦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9 月 2 日,駐日本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上將發佈一號命令,指示各地日軍向同盟國投降,其中在中國大陸、台灣、越南北部的日軍向代表同盟國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上將投降。蔣委員長隨令委派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為負責中國戰區受降事宜的全權代表,何應欽則派陳儀為台灣受降代表。
9 月 9 日在中國的受降典禮於南京舉行,由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上將,接受在華日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遞交的降書;同年 10 月 25 日,在台灣擔任日本投降方代表的安藤利吉在台北公會堂(即台北中華路上的中山堂),向受降主官陳儀投降,並簽署受降文件,台灣、澎湖就此回歸中華民國,「台灣光復」,也宣告日本殖民時代結束。民國 36 年 3 月 1 日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明訂每年 10 月 25 日為「台灣光復節」。130 年前因中日甲午戰爭,割讓台灣給日本的是大清帝國;80 年前收復台灣的是中華民國政府(而 1949 年才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均無關連)。
1945 年時的中華民國不僅是二戰戰勝國之一,並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常任理事國,同時統治著中國大陸和台灣,中央政府仍在大陸(南京)。中華民國始終連結著台灣,在紀念抗戰勝利及台灣光復 80 週年時刻,除了我輩國人應加深此歷史印記並傳承,方能讓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世世代代子孫認知了解銘記的。
1937 年至 1945 年的八年對日抗戰,是中華民國存亡、中華民國國祚延續的關鍵戰爭。這是歷史的事實,不可抹滅,不可淡化,不容遺忘,不容奪取,更不容竄改的事實,代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及國軍最英勇、最堅忍的奮戰精神。西方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在探討一個國家變化與衰亡時指出:「國家若未先在自己內部被削弱,就不會因外敵而毀滅。內部矛盾和對立,才是國家或政權崩潰的主因。」以上忠告,盼政治人物思考、警惕;守護中華民國,壯大台灣,與大陸和平共融,才是政治家的使命。(註:開羅宣言―開羅會議)
《開羅宣言》(Cairo Decla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總統羅斯福、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和英國首相邱吉爾於 1943 年 11 月 23 日至 11 月 27 日,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後,在 1943 年 12 月 1 日所發表的對日作戰公報的通稱,爾後被各國稱為宣言。開羅會議,最終商定的要點如下:
(一)三國對日本作戰取得一致之意見。
(二)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 1914 年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占之一切島嶼及大陸東北、台灣及澎湖群島歸還中華民國,逐出日本以武力取得之所有土地。
(三)使朝鮮自由獨立。
(四)堅持日本無條件投降。

2.中華民國史的回顧與策勵
壹、前 言
民國 25 年 3 月 30 日,先總統 蔣公於南京頒佈中華民國陸海空軍軍人讀訓,其引言內涵扼要敘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奮鬥開拓、不畏艱難精神,除三軍官兵奉行外,深值國人體認、學習,以求中華民國國祚永續。
軍人讀訓引言內文:「我中華民族,雄踞東亞,建國迄今,已歷五千年,以四萬萬和平優秀之民族,聚居於一千一百餘萬平方公里之土地,復具有悠久光榮之歷史。此期間先聖先賢,慘澹經營,奮鬥創造,固已歷經險阻艱辛,自今以後,尤賴我忠勇軍人保護維持之,乃克使我國家日益發揚光大。願我全體將士,矢勤矢勇,一心一德,發揮民族固有之德行,砥礪獻身殉國之精神。念念為救國而犧牲,時時作衛國之準備,如何而後可以保我祖先遺留之廣大土地;
如何而後可以保我繁衍生生不息後代子孫;如何而後可以保我國家獨立自主之國權;凡此皆為我全體將士無可旁貸之職責,而一時一刻不可或忘者,蓋我國家民族永續無窮之生命,實惟我全體將士是賴也。」
中華民族自明、清以來百數年,自外於西方國家工業革命後之蓬勃發展,而閉關自守,故步自封,整體國力積弱不振,更遭受西方列強欺凌,簽訂不平等條約,又因清朝政府治國無方,官員腐敗,陷人民於水火。國父 孫中山先生有感於黎民百姓的無助,乃發起「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之革命運動。
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歷程艱難,經 10 次起義失敗,終在 1911 年 10 月 10 日於武昌第 11 次起義,推翻滿清帝制,建立中華民國,且為東亞第一個民主共和國。1912 年 1 月 1 日,中華民國正式開國,定年號為民國元年,首都定於南京,孫中山先生於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然國父為安撫中國北方軍閥及各地區政治勢力,於民國元年 2 月辭大總統,並推薦袁世凱於北京繼任民國大總統。
貳、 民國肇建,軍閥仍割據,國家未真正統一
由於中國長期以來的封建餘燼復燃,民主政體明存實亡,1915 年 12 月(民國 4 年)袁世凱稱帝,爾後總統一職屢次更迭,1917 年張勳助清帝溥儀復辟,終因舉國聲討而失敗。此後中國大陸形成軍閥割據,擁兵自重,稱霸地方,形成一盤散沙。再加上蘇聯、日本帝國挑釁及侵略,中華民國內憂外患接踵而至,造成民生凋敝、國力衰弱。
叁、大陸時期國民政府興衰
國父有感於民國創造之艱難,又思及黎民百姓之苦,深知欲掃除革命障礙,在非常時期唯有用非常手段來達成;然當時軍閥派系林立,軍隊各擁其主,乃決心建立一支「為三民主義、為中華民國、為全體國民奮鬥犧牲」的革命軍隊,乃計畫在廣東黃埔成立陸軍軍官學校,希望藉由革命心法來啟迪培養優秀幹部,組成革命勁旅,對抗各地軍閥武力。經過多方奔走、籌備,終於在民國 13 年 5 月 5 日於廣東珠江的黃埔創建「陸軍軍官學校」並任命蔣中正先生為校長,於6 月 16 日開學,國父親臨主持,此為國軍建軍之始。
自中華民國建國伊始,中華民國未真正統一,包括大陸北方政治勢力集結成立的北方政府,對外代表中國,歷經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馮國璋就任北方政府總統(民國 6 年國父於南京成立軍政府)、陳炯明叛變、張作霖於東北宣佈獨立及軍閥割據,直至民國 17 年以黃埔軍校畢業生為骨幹的國民革命軍,在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指揮下率軍北伐,北伐成功後,國父所創建的中華民國始完成統一,實踐了國父建立中華民國偉大理想與目標。
民國 16 年 5 月,中國共產黨在蘇聯共黨扶植下於江西南昌暴動,緊接著在全國各地發動武裝叛亂。民國 20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入侵我國東北(史稱「918 事變」),進而於民國 26 年 7 月 7 日蘆溝橋事變發動侵華戰爭(抗日戰爭)。我全國軍民浴血奮戰長達 8 年,至民國 34 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成為世界四大強國之一。
民國 34 年抗戰勝利後,民生凋敝,百廢待舉,戰後政經情勢,亟待恢復。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為實現國父遺教,在國家全面恢復戰後秩序下,推動「憲政」,依民國 25 年 5 月 5 日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之「五五憲章草案」,再次召開制憲國民大會,於民國 35 年 12 月 22 日三讀通過「中華民國憲法」,並於民國 36 年 12 月 25 日正式施行(12 月 25 日為行憲紀念日)。民國 37 年 4 月 20 日,行憲後國民大會代表 2961 位,於南京市國民大會堂舉行,同時投票選出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蔣中正先生,副總統李宗仁先生,並於同年 5 月 20 日,在南京市總統府宣誓就職(此後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日均為 5 月 20 日,彰顯中華民國政府政權的一脈相傳)。
此期間中國共產黨在蘇聯共產黨協助下又全面叛亂。國民政府為穩定國家政、軍、經情勢,被迫對共產黨軍隊發動戡亂戰爭。然因國家長期處於內亂,又經八年抗日戰爭後,百廢待舉,人民厭戰,讓共產黨有機可乘,致國民政府戡亂失利,民 38 年 12 月國民政府轉進來台。
肆、中華民國遷台後經略台灣貢獻
以上所揭,不過略舉大端。綜觀中華民國 38 年遷台後,從鞏固台灣、經略台灣、建設台灣、繁榮台灣等,其在台灣福國利民的貢獻不勝枚舉。舉凡:遷台初期推動的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水電交通基礎建設、十大經濟建設、開辦全民健康保險等利民政策,尤其台灣人民享受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舉世稱羨。
經濟建設方面,依台灣的密集勞力,推動家庭即工廠進而設置工業區、加工出口區吸取外資,配合十大建設帶動經濟發展。隨著科技發展,又設立科學園區,創造出台灣的經濟奇蹟,讓台灣錢淹腳目。在 21 世紀的科技持代,台灣的積體電路、晶圓製造等半導體產業的研發製造,更走在全球尖端,廣被世界,奠定台灣在全球地緣政治及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地位。
隨著經濟發展,又全面推動台灣的民主化,擴大地方自治,從基層的村里長到總統皆由全民直選,創造了另一個政治奇蹟,成為世界各國自由民主的典範。
欣逢中華民國 114 年國慶日,感念中華民國遷台 76 年來對台灣民生、教育、經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貢獻與成就,凡我國人當應珍惜,俗語說:吃果子拜樹頭。這是善良華人的優良傳統,緬懷中華民國創業的艱辛,中華民國遷台 76 年來經略台灣的成就,讓國人享受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最自由、最民主、最繁榮的生活,凡我國人當更加愛護中華民國,認同中華民國,讓中華民國國祚,源遠流長。
伍、結 語
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中華民國建國以來,歷經險阻艱難、驚濤駭浪,在政府團結全國人民下,均能迎刃而解。中華民國建國 114 年,兩岸分裂 76 年,但國祚延續至今,中華民國不是過去式,而是仍充滿生機的現在進行式,中華民國憲法銜接台灣與中國,中華民國傳承中華文化並將其發揚光大。中華民國自國父 孫中山革命建國以來,始終對中華民族做出巨大貢獻。然而,不能以此為滿足,我們更應實踐前述軍人讀訓引言中之兩句「如何而後可以保有祖先遺留之廣大土地;如何而後可以保我國家獨立自主之國權」,作為慶祝國慶之策勵。中華民國能夠邁入 114 年,實屬必然。
中華民國在蔣經國總統推動民主政治、政黨政治已近 40 年,可惜近 20 年來政黨為求「勝選執政」,用盡各種手段,致政黨間由競爭—鬥爭到惡鬥。政黨間惡鬥,不僅撕裂人民,分化社會,施政無成,經濟停滯,更易受外國介入及影響;使國家流失動能,失去自主,非國家之福。期望政黨、政治人物,以國家發展、人民福祉為依歸,團結國人,凝聚國力,繁榮經濟,擴大邦交,融合兩岸。在慶祝中華民國 114 年國慶之際,展望未來,為求國家長治久安,國祚繁衍,我們需要一個安全的外在環境、安定的內在社會、穩定的兩岸關係,據以推動政治改革、經濟發展、軍事現代化,深化民主、自由、人權普世價值,結合世界政經潮流,確立國家安全戰略決策,以提升國力、立足國際。
政府遷台以來,台灣最大的優勢就是一個「小」字。台灣面積在全球排名第 136,卻創造了世界第 12 名的經貿總合。故如何善用「小」的優勢,結合台灣地緣價值,將可創造「量」的小國,「質」的大國。
※「世界有多大,我們的機會就有多大!」
前提是―團結的內在力量、融合的兩岸關係與安全的外在環境。
*** 作者劉榮傳:陸官校 63 年班,陸軍學院 72 年班,戰爭學院 80 年班。曾任戰爭學院教官、副主任教官、專業講座、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國防部專案研究計劃主持人,現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中華戰略學會與中華民族認同發展協會名家演講會專刊 劉榮傳發表專文 回顧抗戰勝利、台灣光復與中華民國史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
-
返鄉行善!洪氏家族返鄉捐款 暖心助社會救助
(58 分鐘前) -
順德工業彰化動土 14億新廠打造AI半導體基地
(1 小時前) -
最大敬老工程 彰化市發放6,891萬元敬老禮金
(1 小時前) -
從帶隊到帶心!倫飛主管齊聚充電,學習團隊領導新技巧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