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 「拍楸」串連島嶼能量 戰地據點轉身文化舞台

【創新聞記者黃采蓮/馬祖報導】備受矚目的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今(9/5)於梅石藝文中心揭幕,開場以在地合創的閩東語戲劇《拍楸的呵聲》定調年度策展主題「拍楸」,象徵共織、共作、共好的島嶼精神。連江縣政府與文化總會共同主辦,縣長王忠銘、文化總會秘書長李厚慶、文化部次長李靜慧與策展團隊、國內外藝術家及在地居民齊聚,宣布展期自9/5至11/16正式啟動,邀請旅人走入四鄉五島的戰地據點、碉堡、澳口與常民空間,體驗馬祖從前線記憶走向世界島嶼的文化行動。

(圖/連江縣政府藝術島專案辦公室提供)
在地共作:拍楸精神落地生根
王忠銘表示,「拍楸」是馬祖人彼此相依、同島一命的生命節奏,這屆藝術島從公務團隊、策展與藝術家、民宿與店家到志工與鄉親,都化身為共演者,將活動從「政府主辦」擴大為「全馬祖的盛事」。李厚慶強調,文總角色是「搭橋」,讓世界的風灌進島嶼、也把連結的種子吹入在地,「第三屆見到更多馬祖人與夥伴加入,這就是最珍貴的『漁穫』」。李靜慧指出,文化部長年支持軍事遺址再生,「從封閉據點到創造場域」,26、53、77等據點重新開放,讓堅硬戰地資產擁有了「柔軟講故事」的可能。

菊花五千朵5000紀念為馬祖付出心力的軍人,一切安詳和平(圖/記者黃采蓮拍攝)
三大策展軸線:前線、島嶼、海洋
總策劃吳漢中表示,本屆以三條敘事線展開:
前線的馬祖:從冷戰記憶重新定義島嶼角色。陳界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回到西莒中正堂,重組前線歷史與個人尋索;柳幸典於南竿舊體育場以《哥吉拉計畫—健康島嶼幸福馬祖》構築核災影像與在地物件的對話,折射全球災難與地方經驗;「穿越蟲洞的書信」在53據點以書信、影像與聲響裝置回望戰地政務下的日常。
島嶼的馬祖:以藝術詮釋常民文化。北竿《迴島嶼吧》策展計畫帶出信仰、飲食、家屋、勞動與語言的多重面貌;芹壁展出許家維《鐵甲元帥三部曲》與新作《御甲戲園》;后沃「轉厝計畫」以林聖峰《海量》回應閩東家屋敘事;珠螺、津沙等聚落透過雕塑、聲響與攝影,描摹島上女性視角與海潮記憶。
海洋的馬祖:以海為橋樑連結世界。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以釣線編織萬物相連;胡安.薩摩拉《夢之亭》營造與海共夢的場域;木村崇人《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以藍曬風箏串聯東莒與日本男木島;曹筱玥《藍眼淚》則在梅石士兵特約茶室轉寫自然奇觀為文化符號。

馬祖自然藝術風情,再次本藝術展中,透過旅人鏡頭有不一樣的風貌(圖/記者黃采蓮拍攝)
走讀據點:軍事遺址成文化節點
隨著26、53、77據點全面開放,據點轉譯建築讓空間化身食藝場域、鋼琴吧、美術館等日常文化舞台。林銓居在坑道以《菊花五千朵》鋪陳黃菊,回望1949年以來的生命代價;李佩珊《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關照地緣政治下的個體主體;鄭然斗《第88號記憶的顫音》在八八坑道以多頻道錄像、釀酒與軍旅站哨經驗,幽默地連結邊境關係、前線生活與流行歌曲。曾獲CNN與AFP推薦的「軍魂電廠」再度開放,「島嶼生息III: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以光、聲、舞、影與老照片,打開半世紀的電力記憶。
動態體驗:黃魚公車、APP與跨界共創
今年推出由鄒駿昇設計的「黃魚公車」穿梭南北竿與東引,並上線官方APP與多條主題導覽路線,結合在地品牌推出老酒茶葉蛋、限定啤酒、高粱紀念酒、一卡通等聯名商品;展期間更有優人神鼓、紙風車劇團等逾15場演出,邀旅人以行動參與、沉浸共感。

日本藝術家狩野朋子、中坪多恵子共同拍攝《馬祖島來信 Letters from Matsu》(圖/記者黃采蓮拍攝)
拍楸:一個網目養一個人
策展人那高.卜沌以「拍楸」召喚討海人的工藝與智慧,Iyo Kacaw《海就是我的陸》延續常設經典;甘銘源《拍楸-簍光‧竹影》、朱威龍《漁夢》重構澳口意象;康雅筑《解編那回返之徑》向女性勞動與編織致意。民俗文物館「十人十海」則以聲音與影像補捉「人—海—漁」的共生肌理,與地方師生共創漁種圖譜,傳承記憶。
登島資訊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自 9/5 至 11/16 舉行,串連四鄉五島、跨村落/跨世代/跨部門共作,將「拍楸」從網目擴展為網絡,寫下戰地轉身、島嶼再定義的文化篇章。主辦單位誠摯邀請國內外旅人今秋登島,與馬祖一起拍楸,在風與海之間,聆聽島嶼
藝術島各項活動資訊:https://portaly.cc/matsubiennial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
-
嘉義分署攜手微風超市辦林下良品精品展售 諸羅山啤酒首度亮相
(54 分鐘前) -
投縣府拍板斥資約2500萬元 改善魚池鄉多處道路品質
(59 分鐘前) -
自己的錄影帶自己救 高雄褒忠義民廟典禮影像修復回歸
(1 小時前) -
全額補助助圓夢 15位原民學員成功考取警消職涯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