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整合照顧
發稿日期:114年5月22日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台灣洗腎人口比例高居全球首位,其中超過九成的末期腎病患者,其病因源自慢性病變,尤以糖尿病腎病變(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最為常見。這些病患往往同時罹患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等多重共病,使得疾病控制難度大增,所需藥物類別繁多,照護需求也日趨複雜。
面對DKD帶來的多重挑戰,單一專科或個別醫師已難以應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陳永泰指出,糖尿病腎病變的治療,必須走出傳統單科診治的框架,邁向跨科別整合與跨專業協同的照護模式。因此,和平院區近年推動設立「腎臟病整合照護中心」,整合腎臟科、心臟科、內分泌科、營養師、藥師、個案管理師等多方專業人力,提供患者全人、全程、全隊的醫療服務。
糖尿病腎病變患者常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包括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與心臟用藥,每日服藥數量常高達10至15顆以上。藥物交互作用風險隨之提高,患者也易對長期服藥產生疑慮,進而影響治療成效,許多人甚至質疑:「吃這麼多藥,不會更傷腎嗎?」
為改善此困境,院區藥師提供一對一的「個別化用藥諮詢」,針對用藥時機、潛在交互作用及實際服藥狀況進行說明與調整,並透過衛教提升病患的服藥遵從性。同時,營養師依據腎功能、蛋白尿程度及共病情形,設計個別化飲食建議,在限制鉀、鈉、磷與蛋白質攝取的同時,確保營養攝取均衡。個案管理師則負責追蹤檢查數據與回診狀況,確保患者獲得持續性照護。
陳永泰指出,過去十年間,糖尿病腎病變的藥物治療出現革命性進展。傳統治療仰賴血管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ACEI)或血管張力素II受體阻斷劑(ARB),近年則新增SGLT2抑制劑(如:dapagliflozin、empagliflozin)與非類固醇礦物皮質素受體拮抗劑(如:finerenone)等新選項。這些新藥已在多項國際大型臨床試驗中證實,能有效降低蛋白尿、延緩腎功能惡化,甚至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為患者帶來嶄新的治療契機。
不過,這類藥物的主要副作用包括高血鉀與急性腎功能惡化,尤其對本身腎功能不佳或合併使用多種藥物的患者,更須密切監控。陳永泰分享一位臨床案例:73歲女性糖尿病腎病變患者,蛋白尿達每日8公克,在評估後自費使用非類固醇MRA治療,三個月內蛋白尿顯著下降五成,療效明確。但後續因出現高血鉀不得不中止用藥,導致蛋白尿反彈。所幸整合團隊迅速介入,營養師調整鉀攝取,最終穩定血鉀,使治療得以重新啟動。類似案例在門診中時常可見,顯示新藥療效穩定與否,需建立在團隊照護與患者配合之上。
儘管治療工具日益進步,糖尿病腎病變最關鍵的還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初期腎臟病多無明顯症狀,患者常忽略追蹤與治療,等到出現疲倦、水腫、肌酸酐上升等症狀時,往往已進入中晚期。陳永泰強調,及早發現與介入,是腎臟病治療的第一步。透過整合式照護,從飲食、藥物、運動、生活型態全方位支持,才能真正延緩病程進展,維持患者生活品質。
糖尿病腎病變的治療,不只是腎臟科醫師的責任,更是整體醫療體系的挑戰。唯有透過跨專業、跨領域的整合照護模式,方能在多重共病與複雜用藥之間取得平衡,提供病患安全、有效、可持續的醫療照顧。「整合式腎臟病照護中心」代表的不僅是一種醫療服務,更是一種理念的轉變—視患者為長期的合作夥伴,攜手抵禦腎功能惡化,實現更好的治療成果與生活品質。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
-
協助身心障礙者探索職涯 中市勞工局與友善企業合作開辦職場體驗營
(59 分鐘前) -
產官學合作最佳範例 實習主管聯繫會議 為青年學子謀福利
(1 小時前) -
臺北市參加2025危機管理會議 跨國9城市防災交流
(2 小時前) -
出席首艘淨零碳排船舶「保利馬1號」下水典禮 陳其邁:展現臺灣綠能海洋科技創新實力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