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風險清單3:從南港到信義,沒對口的城市,誰來負責?
文/朱福山
當罰單開到個人、消防局找不到窗口時,「沒有管委會」的代價終於浮現。南港與信義的兩個社區,看似一個老公寓、一個精華地段,實際上都在制度斷層裡掙扎:前者找不到負責人,後者雖有組織卻動彈不得。這不只是老屋問題,更是整個城市治理的警訊。

南港 罰單揭海砂屋無對口
在公館,管委會雖存在卻形同虛設;到了南港,情況更為嚴峻,這裡連組織都沒有,責任因而直接壓在個別住戶身上。
南港一棟外觀看似尋常的老公寓,因磁磚掉落遭檢舉而被開罰。一名住戶收到六萬元罰單,才驚覺大樓可能存在結構問題。送檢結果顯示,這竟是一棟海砂屋,建物隨即被列管。
消息一出,社區立刻陷入爭議:有人否認問題、有人拒絕參與改建。這名住戶除了獨自繳罰金,更憂心若磁磚再度掉落砸傷路人,可能面臨刑責。在壓力下,他被迫挺身而出,召集鄰居推動整合。
「這名住戶最後成了整合發起人,雖非自願,但卻是制度逼出來的結果。」曾參與該案的垼程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劉獻文說。
南港案例揭露了責任分攤的真空。若有管委會存在,可以統一作為「法律主體」,協助釐清責任、協調修繕、代收代繳,最後再依持分比例向住戶分攤。反之,沒有管委會時,政府只能把罰單直接開到個別住戶,責任落在少數人肩上,既失衡也容易引發矛盾。
更棘手的狀況是,即便法律認定某些外牆屬「專有部分」,單一住戶恐怕難以自行處理,因為涉及施工安全、工法一致與費用規模,都需要集體統籌。這也是為什麼,案件至今仍卡在都更程序,整合無從著力。


信義 安檢催生整合仍內耗
南港已經展現出「沒有管委會」的代價,而信義的故事則進一步證明,哪怕地段再精華,強制安檢也無法保證社區走出僵局。
去年底,一棟屋齡超過30年的大樓收到市府公文,因未申報公安檢查、違反《建築法》,必須立即進行消防安檢;隨後,消防局又認定多項設施不符標準,限期改善。
「消防局需要一個統一窗口,可是我們根本沒有管委會。」住戶小劉說。過去三棟建物與地下停車場各自為政,直到公文下達才臨時成立管委會。然而第一次會議很快陷入拉鋸:有人主張全面汰換消防設備、有人堅持「能過檢查就好」、也有人乾脆缺席。最終社區選擇最低限度修補,先通過檢查再說,卻埋下後續爭議。
矛盾不只在消防。地下停車場管理同樣陷入僵局。小劉坦言,輪值制的「地下室主委」沒人願意接,「沒有酬勞,卻要負責工程、經費、施工協調,最後還可能被鄰居質疑,真的太累了。」
信義案例揭示另一個制度漏洞:輪值制由於任期短、延續性弱,導致工程往往還沒推動就換人,雖能短期分攤責任,卻無法形成長期治理;沒有穩定的管委會,一切只能勉強過關,缺乏持續性的管理能力。
延伸閱讀》
五樓以下補破網,政策開外掛
任期限制避「萬年委員」 保全、寵物、噪音一次解析 管委會如社區行政院 決定你家大小事
一盤散沙到有序社區 老屋翻轉的自救之路,關鍵三把鑰匙
老屋風險清單1:火災、磁磚雨連環爆!六成老宅藏城市級危機
老屋風險清單2:管委會失聯:從萬華到公館,社區共識為何總組不起來?
老屋風險清單3:從南港到信義,沒對口的城市,誰來負責?
老屋風險清單4:老屋治理慢半拍 下一場悲劇會發生在哪?
老屋翻身1/潤泰翠湖春:燈泡壞三年沒人修、地下室像廢墟 80歲住戶站出來拉回正軌
老屋翻身2/圓山大觀園:把保全當家人、大小事表決 這社區把管理當日常
老屋翻身3/老社區變好最缺的不是錢 得有人願意當「不討喜的人」
管委會大小事1/社區憲法怎麼定?主委、監委、財委的真正權力一次搞懂
管委會大小事2/鄰居半夜吵、寵物不能落地?社區吵最兇的事一次解答
最新房產新聞
-
全台最大捷運開發案簽約!十四張站將打造25萬坪複合城
(2 小時前) -
交屋延遲成最大購屋糾紛!專家爆:部分建商「契約先做手腳」規避責任 漏水反居第2名
(2 小時前) -
新北市百萬宅接力推出 板橋、中和攻上每坪120萬
(5 小時前) -
六都議價率全面走高 南二都買盤砍價最兇
(5 小時前) -
30 年老屋還原新生|訂製醫師兩代綠建材幸福宅
(15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