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5° / 27° )
氣象
2025-08-13 | ENews新聞網

陸配村長「不放棄中國籍」遭解職! 國台辦回應: 製造綠色恐怖 民主人權是騙人的鬼話

陸配村長未放棄中國籍遭解職 首例引發兩岸政治風暴 國台辦批「綠色恐怖」、陸委會強調依法行政



花蓮秀林鄉崇德村長鄧萬華,因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且未依法放棄,被內政部依《國籍法》解除村長職務,成為全台首位因中國國籍爭議遭解職的村長。此案不僅在台灣政壇引發熱議,更引起中國國台辦強烈批評,指責台灣當局「製造綠色恐怖、歧視陸配」,並指民進黨當局「所謂民主人權全是騙人的鬼話」。


同時,陸委會回應強調,現行法律明文規定,中華民國國民若同時取得外國國籍,依法不得擔任中華民國公職,這是基於國家忠誠義務及避免義務衝突的必要保障。事件背後,牽動的是陸配群體在台權益、兩岸政治互信,以及基層民主參與制度的衝突與調適。


【事件始末】


鄧萬華是來自中國大陸的配偶,婚後長期定居花蓮秀林鄉,並投入在地事務,2022年當選崇德村村長。她在地方上活躍,曾參與社區發展、長者關懷與觀光推廣,獲得不少村民支持。然而,今年內政部針對各地基層公職進行國籍資格審查時,發現鄧仍持有中國大陸國籍,且未辦理放棄手續。


依據《國籍法》第20條及相關公職人員任用規定,中華民國國民取得外國國籍者,不得擔任中華民國之公職。中國大陸籍在法律上被視為外國國籍之一。內政部因此裁定解除鄧的村長職務,並由副村長代理至補選完成。


【鄧萬華的回應與立場】


事件曝光後,鄧萬華向媒體投書表達強烈不滿,認為此舉對陸配群體極不公平。她指出,陸配放棄中國國籍在實務上有諸多困難,除了必須返陸辦理,還涉及手續繁瑣、耗時漫長,有些甚至遭遇原籍地不予受理或拖延的情況。


鄧表示:「我們在台灣生活多年,繳稅、參與社會服務,和在地鄉親建立感情,如今卻因為國籍問題被排除在公職之外,這對我們是一種否定與排斥。」她強調將依法提出訴願,爭取權益,並呼籲當局應研議配套機制,讓真正願意長期在台服務的陸配能公平參政。

圖片來源:內政部

陸配村長「不放棄中國籍」遭解職! 國台辦回應: 製造綠色恐怖 民主人權是騙人的鬼話


【國台辦的譴責】


對於此事,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13日於例行記者會上直言,這是「民進黨當局藉國籍問題打壓陸配的又一惡行」。朱鳳蓮批評,台灣當局「一再歧視、欺凌大陸配偶群體,種種罪行不一而足,目的就是製造綠色恐怖、阻撓兩岸交流、打壓支持兩岸關係發展的力量。」


她進一步強調,廣大在台定居落戶的陸配,是台灣社會的重要成員,也是台灣同胞的家人與親人,許多人在不同崗位上為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朱批評民進黨當局「區別對待、蓄意打壓」,充分暴露其台獨本性,並指「所謂民主人權都是騙人的鬼話」。


【陸委會與內政部的法律依據】


針對國台辦的指控,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梁文傑回應,根據《國籍法》與《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取得外國國籍者不得擔任中華民國公職,這是基於對國家忠誠義務以及避免利益或義務衝突的必要設計。


梁文傑指出,陸配參選人過去也曾反映放棄中國國籍困難,但陸委會並未收到正式申請放棄國籍的具體案例,「只是一直說沒有辦法放棄,應該先去試試看。」他強調,法律已經明確規範,主管機關的執行是依法行政,並非針對特定群體。


內政部方面則重申,國籍資格審查是全國性、公平性的程序,不針對特定地區或特定背景人士,所有持有外國國籍者都須符合同樣的規範。


【同類案件與後續影響】


除了鄧萬華,全台尚有4位陸配里長目前面臨同樣的國籍資格審查,若未在期限內完成放棄中國國籍手續,恐將面臨同樣的解職處分。這些案件後續的訴願、行政訴訟,可能會形成針對《國籍法》適用範圍的重要司法判例。


學者分析,這類事件恐在兩岸民間交流上製造更多隔閡,尤其對已融入在地社會的陸配群體造成心理衝擊,也可能影響陸配參與基層民主的意願。另一方面,若法律規範不調整,陸配的公職參政空間恐進一步縮減。

圖片來源: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

陸配村長「不放棄中國籍」遭解職! 國台辦回應: 製造綠色恐怖 民主人權是騙人的鬼話


【法律與政治的拉鋸】


本案突顯了法律規範與政治敏感度的交織。一方面,台灣作為主權實體,有權要求公職人員須具單一國籍,以避免潛在的忠誠衝突或利益輸送風險;另一方面,陸配群體在台多年,已形成社會網絡,要求其放棄中國國籍不僅在程序上困難,也容易被視為針對性排斥。


對北京而言,此類事件正好成為批判台灣民進黨當局的政治素材,凸顯兩岸在國籍與政治認同上的尖銳對立。對台灣社會而言,如何在維護國家安全與保障基層民主多元參與間找到平衡,將是一大考驗。


【輿論反應】


事件在台灣社群媒體上引起熱烈討論,部分網友認為「法律就是法律,不應因人設事」、「要當台灣公職,就該放棄外國國籍」。也有人同情鄧的處境,認為應有更具彈性的制度,例如給予一定期限處理國籍問題,或透過外交途徑簡化陸配放棄中國國籍的程序。


在中國大陸的輿論空間,相關新聞迅速衝上熱搜,留言多對台灣當局表達不滿,認為這是「對同胞的歧視與政治打壓」,並呼籲北京應加大對陸配權益的維護。


【後續觀察】


未來,鄧萬華的訴願結果及其他陸配里長案件的進展,將成為檢驗現行《國籍法》是否需調整的重要觀察指標。法律專家指出,若法院支持主管機關立場,將確立現行國籍規範的嚴格適用;若支持陸配訴求,則可能迫使立法機關研議修法,提供特定情況的例外。


無論結果如何,此案已成為兩岸關係中的新爭議點,並可能影響未來陸配群體的政治參與與社會融合路徑,也再度提醒台灣社會,如何面對跨海婚姻與國籍認同的複雜現實,將考驗制度的包容度與韌性。

更多eNews報導
26歲百萬網紅驚傳車禍!遭甩飛車外慘亡 「死亡預告成真」網嚇壞
18億Gmail用戶注意!Google發布紅色警報:接到「1類電話」立即掛斷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