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0°
( 22° / 18° )
氣象
2024-11-05 | i-media愛傳媒

【梅花評論】台灣綜藝還在教你戀愛 大陸離婚綜藝已經火了4年

【梅花評論】台灣綜藝還在教你戀愛 大陸離婚綜藝已經火了4年

禾 安/大陸資深媒體人



如果問大陸最近最火,網路上討論度最高的綜藝節目是什麼,芒果TV的《再見愛人》第四季絕對毫無懸念霸占榜一。無論是富豪+女明星的楊子和黃聖依,還是代表了東亞典型「搭夥過日子+掌控」式的麥琳和李行亮,還有因為財務發生糾紛的劉爽和葛夕夫婦,第四季的節目撕開不少婚姻裡原本的「不可外揚的家醜」。從第一期網友吐槽楊子對黃聖依的打壓和利用,到第三期輿論一邊倒的指向了麥琳對於李行亮的精神操控和永遠的「弱者心態」,以及探討關於婚姻對於個體的價值——「沒有另一半,你的生活會更好還是更壞」,幾乎都成了網上話題的焦點。



這一檔從2021年開始上線的綜藝節目,每期邀請三對即將離婚或者已經離婚的夫妻,選擇不同的旅行目的地,在十天左右的旅程中記錄下他們的日常,還會邀請場外嘉賓一起探討婚姻和情感話題。第三季播出時找來了剛大方公布離婚的台灣女星Melody,第四季則找來台灣的侯佩岑,也讓這部綜藝節目和兩岸也有了點關係。



我和台灣朋友推薦起這部綜藝,她大驚,說:「什麼?我們台灣的綜藝節目還在教人談戀愛呢,怎麼你們大陸綜藝節目已經開始教人離婚了?」。



離婚綜藝的《再見愛人》播了四季,每一季都必火,卻壓根不是個僅僅「教你離婚」的綜藝。它像一部大型的旅遊紀錄片,因為每一季一定會選擇在一個當時小眾但是又很有代表性的目的地,比如第一季的新疆再到最新一季的內蒙古,它對於情感和婚姻的剖析又超脫了柴米油鹽三餐四季的範疇,深入到了人性、成長和價值的層面。而這四季節目的製作人劉樂本身是芒果TV一位80後的漂亮颯爽又長相不輸明星的女導演,曾經在湖南衛視做過社會新聞記者,又在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裡做了十年的導演。



直到2021年作為製片人出品了《再見愛人》這部綜藝節目,被稱作是「大陸離婚綜藝教母」的時候,她還只是30出頭的年紀。她在一場播客《在懸崖邊的人一定有故事可講》裡,把自己的綜藝節目稱為「打開綜藝」——創作者、參與者和觀察者以及觀眾,相互之間觸發「打開」的過程。說起推薦的書,她會說是《三體》,因為在錄製節目的過程中常常對著璀璨星河,想著世間百態,想著欲望和紛擾,告訴自己「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就是這樣一個年輕的女導演,貢獻了四期綜藝節目裡無數名場面。記得第一季播出時的一幕,導演將三對男女嘉賓分開,當三位即將面臨婚姻終結的女嘉賓在新疆的廣闊天地間,抬頭是星辰,低頭是砂礫,談起節目裡的成長和未來的打算,一位說「要開啟新的人生」,一位說「要大醉一場」,一位起頭唱起了《笑紅塵》「風再冷不想逃,花再美也不想要,任我飄搖,天越高心越小,不問因果多少,獨自醉倒」。第一季《再見愛人》上線的時候驚世駭俗,很多人以為離婚綜藝是滿足了觀眾的窺私域,要看的是私密情感的雞零狗碎,看的是出軌劈腿的香豔戲碼,結果不曾想是一部和自我的對話,關於親密關係的深入探討。而劉樂能年紀輕輕做出這樣一部作品,並且延續四季,直接得益於芒果TV的靈活的工作室機制——年輕的導演和創作者只要有創意,就會獲得一筆啟動資金,之後自建團隊來製作節目。



劉樂和她的《再見愛人》是這樣靈活機制的受益者,當然,她成功的背後還有龐大的,分眾細化的大陸影音消費市場的支撐。



我在和台灣朋友聊起大陸綜藝的時候,總免不了談起幾十年前台灣綜藝在大陸的風靡。從早期登上春晚的淩峰,到後面的張菲吳宗憲,再到千禧年後大小S蔡康永,庹宗康孫鵬沈玉琳⋯⋯大陸80後一代,誰沒有在網上追著看《康熙來了》的經歷,以至於到今天訪問的截圖還被做成無數的表情包在微信裡流傳。只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再看台灣的綜藝,還是同樣班底同樣的面孔甚至相似的置景舞美和節目樣態,而大陸的綜藝早就是另一番模樣。



如果說之前《快樂女聲》《中國好聲音》還是靠延續國外綜藝節目的形態來獲得關注度,現在大陸綜藝早就進入「百花齊放」的階段。除了芒果TV、浙江衛視這類老牌電視台製作的綜藝節目,愛奇藝、優酷、騰訊自製的綜藝也早早打下一片江山。曾經冷門的脫口秀,有了《脫口秀大會》和《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吐槽大會》幾個不同平台的綜藝節目,把原本小眾的表演形態推到螢幕前,捧紅了楊笠、付航等一眾曾經小眾的演員;光是街舞這一個舞蹈門類,就有了《這就是街舞》和《街舞大會》兩個平台的內容。



除了唱歌跳舞說唱脫口秀,還有大量的綜藝把冷門的藝術形態搬上螢幕。記得幾年前愛奇藝推出過一檔畫家陳丹青的綜藝《局部》,居然是以繪畫為主體,第一季介紹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濕壁畫。我竟然追著看完整季,原本以為是曲高和寡的節目形態,居然後面因為在年輕人中間好評如潮被譽為是「晨間下飯綜藝」,有了第二季還有書籍出版。



曾幾何時放眼大華語圈的台灣電視節目,今天早就不復當日榮光。電視的開機率逐年下降,而放眼網路似乎也都沒什麼有意思的節目形態。要麼是教做菜、要麼是教養生、要麼是教美妝戀愛,似乎還在原地踏步。我有時候常想,它的萎縮究竟是源自於市場空間,還是源自於這幾年台灣文化界的「本土化」傾向——在一個越來越狹隘的創作空間裡,已經丟掉了追逐更廣大市場的雄心和創意。



和台灣朋友聊起來這個話題,她笑著說:「沒有啊,我們還有新聞可以看,我們的新聞都是綜藝節目啊,都在扯淡」。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