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9° / 22° )
氣象
2025-04-30 | 威傳媒

考古番仔園文化特展登場 揭開中部平埔族祖先的生活面貌

【威傳媒記者陳惠玲報導】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攜手策劃的《考古番仔園文化:尋找中部平埔族的祖先》特展,今(30)日盛大開幕,展期自即日起至2026年3月1日止,於科博館第一特展室展出。展覽匯集近500件考古學展品,結合多媒體與互動體驗,引領觀眾穿越時空,探索中部平埔族祖先的歷史足跡與文化生活。
開幕式由道禾實驗學校學童帶來皮影戲《影窗偶語—藏在土裡的故事》,透過聲光效果與生動演出,喚起觀眾對史前人類與土地連結的想像,為特展揭開序幕。



考古番仔園文化特展登場 揭開中部平埔族祖先的生活面貌
道禾實驗學校學童帶來皮影戲,為特展揭開序幕。(圖/陳惠玲攝影)


科博館館長黃文山表示,本次特展聚焦於臺灣中部史前時代的「番仔園文化」,呈現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金石併用時代的文化發展軌跡。透過考古發掘成果,策展團隊細緻描繪出史前先民在聚落分布、農耕狩獵、工藝技術與喪葬習俗等層面的生活樣貌,完整還原番仔園文化的人文景象。



文化資產局局長陳濟民也指出,透過這次展覽,考古學不再只是「挖掘地底的秘密」,更是對臺灣先民生活方式的深刻詮釋。他強調,目前臺灣已有12處國定考古遺址、約55處縣市定遺址,文化資產局並於全臺設立三座出土文物保管中心,其中中部基地就設於科博館。他肯定科博館在文物保存、分析與公共化詮釋上的努力與貢獻。



策展人、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劉克竑指出,番仔園文化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的「番仔園類型」(距今約1600至1000年),以及後期的「鹿寮類型」(距今約1000至400年)。兩階段皆與中部平埔族的文化內涵密切相關,因此推論番仔園文化人極可能為中部平埔族的祖先。



考古番仔園文化特展登場 揭開中部平埔族祖先的生活面貌
《考古番仔園文化:尋找中部平埔族的祖先》特展現場。(圖/陳惠玲攝影)


展覽亮點之一為高2.3公尺、座長3.5公尺的「南勢坑遺址灰坑」剝製標本,呈現史前居民燒製陶器用坑的土層結構;另一件為按1/4比例製作的「清水.中社遺址墓葬模型」,重現2019年科博館考古隊挖掘的12具人骨及其埋葬方式,讓觀眾一窺古人對生死的理解與儀式。



協同策展人、展示組助理研究員郭揚義分享,策展團隊親赴多處番仔園文化遺址實地考察後發現,史前人類多居於氣候宜人的山坡地,距離海岸不遠,能靈活運用山林與海洋資源,展現出遠比想像中更為豐富多元的生活條件。



特展空間設計以「大肚山臺地以西的海岸平原」為靈感,透過色彩與光影營造出中部陽光充足、環境宜人的時空氛圍。展覽涵蓋八大主題單元,包含「消失的過去」、「地下寶藏」、「食衣住行」、「喪葬文化」至「歷史時代的中部平埔族」等等,以實體文物為核心,輔以影音導覽與互動裝置,讓觀眾多感官沉浸於番仔園文化的時代風貌。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 臺北最強牛肉麵霸主誕生 皇家傳承、阿牛牛肉麵、牛將軍小吃店分組奪冠

  • QS 2025世界大學排名出爐:台灣大學持續向前邁進

  • 朝陽科大視傳系第27屆畢業校內成果展Popopo! 製造紀錄實作軌跡
  •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