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2° / 24° )
氣象
2024-01-02 | 中亞健康網

下咽癌 嗓音與吞嚥功能的殺手


撰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耳鼻喉部頭頸外科 黃純惟醫師



42歲的楊先生是一位房仲業務,動不動超過12小時的工作是他的日常,由於工作中需要長時間與客戶交談與溝通,以致當嗓音開始變得沙啞,他卻以為只是說話太多的緣故。此外, 三餐不正常讓他長期有著胃食道逆流的困擾,即使喉嚨有卡卡的疼痛及異物感,也都被他當成慢性咽喉炎,吃吃成藥就算了。




下咽癌 嗓音與吞嚥功能的殺手



3個月前,他發現左頸部冒出腫大的硬塊,不得不到大醫院就診。在門診接受鼻咽內視鏡檢查時,只見有個潰爛的腫塊位於左側下咽部的梨狀窩並已造成左側聲帶麻痺,頸部觸診也發現左側頸部有1顆3×3公分偏硬的腫塊,當時便高度懷疑是下咽癌合併頸部淋巴轉移。住院做了喉直達鏡切片檢查,果然證實是來自下咽部的鱗狀上皮細胞癌,經過一連串的分期檢查,診斷為下咽癌第4期。面對後續治療,楊先生十分不安,「我真的要成為無喉者了嗎?未來的工作與生計該如何維持?」他反覆自問,無助極了。



下咽的構造



解剖上,咽、喉是兩種不同的器官,咽可分為鼻咽、口咽、下咽;喉部則是藉由聲帶區分為聲門上、聲門及聲門下。



下咽的上方界線是以舌骨下緣與口咽來區別,下方的界線則是以環狀軟骨下緣與食道做分界,是消化道與呼吸道的匯集處。下咽又可細分為梨狀窩、環狀 軟骨後區、下咽後壁等3個次分區(下圖)。




下咽癌 嗓音與吞嚥功能的殺手



下咽癌發生率越來越高



下咽癌的發生率在全部頭頸癌中,原本排名第4,次於口腔癌、鼻咽癌和喉癌,但近20年來下咽癌的新診斷病例數逐漸增加,現已超越喉癌,上升到第3名。一般來說,下咽癌的預後較其他頭頸癌差,主要是因為下咽癌不易早期診斷,且下咽處富含淋巴組織,通常在發現時已有淋巴轉移而進入較嚴重的期別。



下咽癌在男性的發生率遠高於女性,患者年齡多在50歲以上。根據統計,約有65-75%的下咽癌發生在梨狀窩,20-30%發生在下咽後壁,環狀軟骨後區的發生率最低,不到5%。下咽癌最常見的細胞型態為鱗狀上皮細胞癌,超過95%的惡性腫瘤都是這種型態。



拒絕壞習慣即可遠離下咽癌



下咽癌的危險因子不外乎抽菸、喝酒、嚼檳榔等不良嗜好,而這些嗜好也是引發其他頭頸部(如:口腔、口咽、喉)及食道惡性腫瘤的元兇,所以下咽癌常合併上述癌症同時發生。研究指出,約有20%的下咽癌病人同時患有食道癌,可見兩者的高相關性。此外,人類乳突病毒可能也是造成下咽癌的原因,但是在頭頸癌中,人類乳突病毒還是與口咽癌的關聯性較高。



醫生,我得了下咽癌嗎?



早期的下咽癌症狀不是很明顯,像是喉嚨異物感、咽喉疼痛等,因為這些症狀較無特異性,所以常常被當成上呼吸道感染或慢性咽喉炎等疾病來治療。隨著腫瘤增長,臨床症狀會不斷加重,當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吞嚥疼痛、痰中帶血絲、轉移性耳痛、頸部腫塊、體重減輕,甚至是呼吸困難等現象時,往往表示腫瘤已經有相當程度的侵犯了。




下咽癌 嗓音與吞嚥功能的殺手



對抗下咽癌的4種武器



手術治療



下咽癌的手術以全咽喉切除合併頸部淋巴廓清手術為主,切除範圍相當大,包含舌骨、會厭軟骨、聲帶、甲狀軟骨、杓狀軟骨、氣管上段(第1、2環)等,所以通常需要與整形外科合作進行游離皮瓣重建手術,以修補缺損的咽喉。手術後,病人的呼吸道與消化道會完全分家,頸部低處有個永久的氣切造口,負責呼吸功能;原本咽喉的位置將在皮瓣重建後成為新的咽喉,負責吞嚥功能;由於聲帶也被移除,病人必須藉由食道語或人工助講器來說話。手術後的患者被稱為「無喉者」,對生理及心理都會造成極大改變,所以雖然手術的治療效果較好,但多數病人仍會選擇能保留咽喉的治療方式。



放射線治療



較早期的下咽癌,有機會單獨使用放射線治療就將腫瘤細胞殺死,但大多數下咽癌被發現時,至少已是第3期以上,所以通常必須合併放射線及化學治療同時進行。放射線治療也用在手術後病理報告發現有危險因子時的追加治療。



化學治療



除了合併放射線及化學治療外,化學治療也用在誘導性化療及姑息性化療。誘導性化療是指癌症的期別過於嚴重,先注射藥物使腫瘤初步縮小,再搭配後續的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姑息性化療用於癌症末期,目的是減輕腫瘤出血、呼吸道阻塞等症狀,而非治癒癌症。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屬於化學治療的一種,可以更精確地殺死腫瘤細胞,減少傳統化療藥物的毒性及副作用。目前的標靶藥物無法證實能夠單獨用於治療下咽癌,通常需要併用其他傳統治療方式,例如放射線治療。



資料來源 : 中國醫訊第184期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