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安眠藥沒用?這些人易有「睡眠焦慮症」 醫授3招解失眠惡循環

[周刊王CTWANT] 36歲的陳姓工程師個性容易緊張、焦慮,最近因為暴增的工作壓力,經常到睡前都還想著工作,因此出現失眠症狀。而他最初嘗試服用安眠藥,但發現藥效時好時壞,也漸漸地,每到下班就開始擔心,晚上是否睡得著,躺在床上也會一直起來看時鐘,計算自己躺下多久還沒睡,最後加大劑量地吃安眠藥仍無法穩定入睡。直到前往身心科就診,他才發現並非單純失眠,而是罹患「睡眠焦慮症」。
身心科醫師周伯翰指出,最近門診發現許多因為「睡眠焦慮症」求診的患者,多是因為害怕失眠,反而持續加劇自己的焦慮情緒,形成惡性循環。他以陳姓工程師為例,在確診睡眠焦慮症候,透過血清素藥物合併睡眠認知行為治療,約一個月左右明顯改善睡眠症狀。
睡眠焦慮症不是失眠,而是害怕失眠。周伯翰解釋,睡眠焦慮症是一種焦慮症,患者往往屬於急性子、要求完美、容易緊張的個性,通常在累積幾次失眠經驗後,會開始對「睡不著」產生恐懼,導致每晚躺上床時,就會不自覺緊張或擔心,「今天會不會又睡不著?」甚至會不斷看時鐘確認自己躺床時間,這種焦慮情緒讓身體進入高度警戒,使得入睡更加困難,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即便服用安眠藥,助眠效果也時好時壞。
許多患者會服用安眠藥解決失眠問題,但周伯翰提醒,如果是因為睡眠焦慮症導致的睡眠障礙,單靠安眠藥並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可能讓焦慮加劇,導致劑量越吃越高,治療關鍵除了藥物,還包括心理、生活方式的調整與改變。
周伯翰表示,藥物治療通常會使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劑藥物,緩解患者白天的恐慌與焦慮,降低入睡時的緊張感,但應注意有些抗憂鬱藥物會影響睡眠,建議遵照醫囑盡量在白天服用,避免愈吃愈失眠。至於心理治療,也就是透過睡眠認知行為治療(iCBT)建立適當睡眠觀念與衛教觀念,改善患者對於失眠的災難化思考,打破「失眠恐懼→更焦慮→更失眠」的惡性循環。
此外,民眾調整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周伯翰建議,睡前4小時不劇烈運動、減少喝咖啡因飲料、午睡不要睡太久、躺在床上不要滑手機、黃昏後盡量不要睡覺、睡前2小時不要抽菸、睡前也減少大量進食等行為,皆有助於一覺到天亮。
睡眠焦慮症是容易被民眾忽視的問題,卻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周伯翰表示,如果發現自己長期因擔心睡不著而焦慮不已,甚至影響到日常工作與情緒,建議尋求專業身心科醫師評估,透過藥物、心理治療與調整生活習慣,找回穩定的睡眠品質。
延伸閱讀
最新健康新聞
-
-
高醫兒科團隊首創人工智慧情境教室 精準診斷過動症
(2 小時前) -
反覆鎖門、固定數字儀式… 33歲男為此丟工作!原來強迫症
(3 小時前) -
跑不贏獵豹,就當跑最快的蝸牛!高志綱談「致勝心法」:先認清1事實
(3 小時前) -
不愛吃甜食、不愛喝含糖飲料,為何還是罹患糖尿病?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