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8° / 24° )
氣象
2025-05-03 | 周刊王

無聲墜落3/家長難理解「憂鬱兒的天很小」 醫:3步驟給溫暖陪伴

無聲墜落3/家長難理解「憂鬱兒的天很小」 醫:3步驟給溫暖陪伴
憂鬱症孩子愈來愈多,但許多家長因為不夠理解疾病,而對孩子感到生氣又無所適從,專家建議父母放下擔心,從旁陪伴孩子即可。(示意圖/黃耀徵攝)

[周刊王CTWANT] 兒少憂鬱症的症狀與成人不盡相同,部分青少年常以「憤怒」、「提不起勁」表現,而非傳統印象中的「鬱鬱寡歡」,讓許多家長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管教。輔導老師說,憂鬱症孩子的世界只有家、學校,其中一個出狀況,就覺得天要塌下來了,家長無法理解孩子的「天」這麼小,所以會認為孩子玻璃心,進而引發衝突。

身心科醫師告訴CTWANT,家有憂鬱症青少年,父母首先要先正確理解疾病,以免誤解孩子叛逆、懶惰;其次要同理孩子、避免說教;第三則要尊重孩子的步調,千萬不要操之過急。

國中二年級的小雨(化名),在班上擔任班長,喜歡跳舞的她,參與許多校內校際比賽,都有不錯的成績。但最近2個月,小雨常感到疲倦,時而情緒低落,莫名的哭泣,後來小雨開始常抱怨身體不適,成天只想請假在家,課業成績也受到影響。

家人發現小雨不太對勁,當試著去關心她時,卻得到小雨不耐煩的回應,家人一時很難理解小雨的狀態,便指責她叛逆,在一次激烈爭吵下,小雨邊哭邊吼著:「對啦!全部都是我的錯,讓你們這麼不開心,我消失好了!」

微煦心靈診所院長陳嬿伊表示,上述的案例正是青少年憂鬱症的狀況,需要家長留意,特別是當孩子說出:「我消失好了!」、「這個世界少了我也不會怎樣!」等等的話語,更要能提高警覺。

基隆市武崙國小輔導老師柯欣瑩說,家長的態度很重要,面對憂鬱症孩子,有些家長會說「你有什麼好煩惱的?是不是我把你養太好才這樣」,但其實對孩子來說,他的世界就只有學校跟家庭,這兩個地方只要有一個破碎了,對他來說就像天塌下來一樣。大人常常會忽略孩子心中的那個「天」到底有多小,壓力一來,孩子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柯欣瑩說,幼童憂鬱症通常會以易怒、肚子痛作為外在表現,其實內心藏著很深的難過,但家長很難聯想到是身心疾病,只覺得孩子任性,當孩子覺得依舊得不到父母注意時,就會轉為厭世、懶洋洋,甚至以自殘來紓解壓力。

「我們學校曾經有個小六的孩子,長期用美工刀自殘、撞牆。這種狀況不能用禁止或責備處理,因為他是『太痛苦才需要自殘』,而不是想引起注意。」柯欣瑩說,後來輔導老師陪他從美工刀換成鐵尺,再換成橡皮筋彈,慢慢找到漸進的替代方式、梳理心結,觀察自傷頻率是否降低,再肯定學生他是能自我控制及用其他方式降低壓力,自傷不是唯一的選擇。

而自傷行為一開始看似要降低心理的痛,卻反而可能引起更多的壓力,像是家長會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師長及同學的異樣眼光、危害身體的危險像是蜂窩性組織炎,反而可能增加壓力。


無聲墜落3/家長難理解「憂鬱兒的天很小」 醫:3步驟給溫暖陪伴
憂鬱症會讓青少年提不起勁、疲倦,因此常會發生拒學、躺床等行為,若家長不能理解就容易引發衝突。(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陳嬿伊建議家長採取3步驟與憂鬱兒相處。「正確理解兒少憂鬱症是很重要的第一步,當更清楚知道孩子的行爲表現是受症狀影響。」例如他總是躺床不起來上學,不是他懶惰,是因爲憂鬱症會讓人失去活力。他今天很兇地甩門離去,不是他故意要激怒我,而是他正在自己的情緒風暴裡掙扎。

第二,表達同理、代替講道理。有時家人會過於擔心,便會不小心提供過多的建議,「你要正向思考啊!才不會整天憂鬱。」、這些看似充滿好意的話語,聽在憂鬱症孩子的心裡,卻滿是壓力,也會加深他因自覺做不到而自我否定。陪伴孩子同理回應很重要,建議好好傾聽及觀察孩子的感受,例如「我可以感覺到你對自己有很多的不滿意,這種感覺好難受,會讓人好失落。」

第三,尊重孩子的步調,重拾自控感。陳嬿伊說,每個人要好起來的速度不一樣,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步調,所需的時間也不同。

許多憂鬱症孩子情緒會莫名低落,自己沒辦法控制,長期便會對自己失去掌握感,容易變得更無希望感。面對憂鬱的孩子,若真想給建議,也可試著這樣說:「我聽說運動可以讓心情變得比較放鬆,這方法給你參考看看,當你想做點什麼時,可以試試噢!」

陳嬿伊說,可以理解當家人看到孩子們飽受身心疾病之苦,一定很擔心、很心疼,也很苦惱,不妨嘗試以上三個做法,讓自己先安穩下來,試著用「理解」代替急著改變,相信可以給孩子最溫暖的陪伴。

◎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