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8° / 25° )
氣象
2025-05-04 | 周刊王

番茄抗癌、控糖、護心一次到位!醫傳授2吃法:吸收率提升數倍

番茄抗癌、控糖、護心一次到位!醫傳授2吃法:吸收率提升數倍
(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周刊王CTWANT] 番茄中的茄紅素是強大的天然抗氧化劑,不但能抗癌、控糖,還能護心。基因醫師張家銘也建議,最佳攝取方式是加熱並搭配油脂,例如番茄炒蛋,才能讓吸收效果更佳。他強調,健康不必極端,從日常飲食小改變開始,長期累積就能提升整體代謝與抗病能力。

「平凡蔬果番茄中的茄紅素,藏著抗癌、控糖、護心的關鍵力量!」張家銘醫師今(4日)在臉書發文分享,他以前在美國進修期間,每天的午餐總是習慣以番茄搭配披薩解決。當時只覺得這樣的組合既方便美味又經濟實惠,沒想到回到台灣一量體重,竟意外發現自己不知不覺減輕了十公斤,這個令人驚喜的變化,或許就隱藏在那顆看似平凡、紅豔豔的番茄之中。

張家銘醫師指出,番茄經常只是餐盤邊緣的裝飾配角,卻鮮少有人注意到其中蘊含的強大成分——茄紅素(Lycopene)。這並非僅有醫學生才知曉的冷門營養素,而是近年來醫學界越來越確信其重要性、值得大眾深入認識的關鍵成分。

茄紅素的「紅」不僅來自其鮮豔色澤,更因其卓越的保健價值而備受矚目。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經常熬夜、外食頻繁,加上長期暴露於手機輻射和環境污染中,這些因素都導致體內累積大量自由基。這些「破壞分子」會攻擊細胞、損傷DNA,加速衰老過程、增加發炎反應,同時也提高癌症風險。

張家銘醫師比喻,茄紅素就像是細胞的防彈衣,能夠主動捕捉這些自由基,有效降低細胞受損的機率。特別是在預防攝護腺癌、乳癌和口腔癌方面,研究已證實茄紅素能夠調節基因表現、抑制癌細胞生長,甚至可能延緩腫瘤發展進程,將其稱為「天然癌症防火牆」可說是實至名歸。

即使沒有立即的癌症風險,現代人普遍面臨容易疲倦、腸胃不適、血糖波動等問題。張家銘醫師提醒,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實際上可能是代謝症候群的早期警訊。

茄紅素在代謝調節方面同樣扮演著關鍵角色。研究顯示它能有效降低胰島素阻抗、穩定血糖水平,同時促進脂肪細胞正常代謝。簡而言之,這種成分能幫助身體更有效率地處理糖分與脂肪,減少內臟發炎與脂肪堆積的風險。雖然這些效果不會立即呈現戲劇性的「爆瘦」成果,卻是維持長期健康體態的重要基礎。

他也特別強調,真正的減重關鍵在於體質調整而非追求快速燃脂的靈丹妙藥。茄紅素正是那種默默在體內「調整基礎代謝」的天然幫手。

此外,許多年輕人誤以為高血壓、膽固醇問題是長輩才需要擔心的疾病。張家銘醫師警告,只要長期處於高壓環境、飲食失衡又缺乏運動,這些風險因子就會悄悄在年輕族群中生根發芽。

研究證實茄紅素具有多重心血管保護功效:能降低壞膽固醇(LDL)、提升好膽固醇(HDL),同時促進血管舒張、穩定血壓。張家銘醫師解釋,這些效果與許多降壓藥、降脂藥物有異曲同工之妙,差別在於茄紅素並非人工合成藥物,而是餐桌上唾手可得的「天然處方」。

至於番茄怎麼吃,才真的「吃得到健康」?他解釋,由於茄紅素屬於脂溶性營養素,單純生吃番茄的吸收效果其實相當有限。但只要「添加少量油脂並適當加熱」,其吸收率就能立即提升數倍。

因此,像番茄炒蛋、番茄燉牛肉、橄欖油炒番茄,或是番茄濃湯、義大利麵紅醬等料理,都是補充茄紅素的優質選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番茄糊、番茄醬等加工製品,只要選擇低糖低鹽的版本,反而能成為穩定攝取茄紅素的便利來源。

張家銘醫師最後也分享他的健康哲學:許多人誤以為追求健康就必須徹底戒除糖分、油脂與生活樂趣。但事實上,真正的改變無需如此極端。健康轉變的契機,可能就從市場裡買回的一袋番茄開始,從親手烹調一盤番茄炒蛋開始。

這些看似微小的飲食習慣,身體都會點滴累積。隨著時間推移,自由基的破壞力逐漸減弱,血糖波動趨於平穩,慢性發炎體質慢慢獲得改善,「真正的健康,就是這些微小選擇每天堆疊出來的成果。每一口吃進去的天然營養,都在為未來的自己加分。」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