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2° / 27° )
氣象
2024-06-28 | 常春月刊

大腸癌6大危險因子,肥胖、老菸槍、50歲以上的人都入列,但近年來1族群人數也增加了


大腸癌6大危險因子,肥胖、老菸槍、50歲以上的人都入列,但近年來1族群人數也增加了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賴基銘指出,目前大腸癌的真正治病原因仍不清楚。根據研究顯示,帶有危險因子的人比較容易罹患大腸癌,包括:年齡50歲以上、高脂低纖飲食、肥胖、缺乏運動、吸菸,以及有大腸息肉、大腸癌家族史等。

賴基銘表示,根據基因遺傳及飲食習慣,大腸癌可分為高中低危險族群,一般危險族群為經常攝取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食物,以及久坐不動、嗜菸酒者;中危險族群者為一等親內曾罹患大腸癌或息肉、一等親有2人以上罹癌、曾有息肉或腺瘤性息肉、曾罹患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高危險族群者為家族性大腸息肉症、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以及患有10年以上的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史。

1.年齡50歲以上

國人大腸癌發生年齡從40歲開始攀升,年齡越大,發生機率也隨之提高。根據文獻統計,有超過90%的大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平均診斷出來的年齡大約在65歲。賴基銘指出,近年來發生的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增加了許多40至50歲的患者,更年輕的甚至只有30多歲。

2.高脂低纖飲食

研究顯示,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脂肪食物,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尤其是食用紅肉比白肉還多的人。賴基銘說明,主因是食用紅肉後產生膽酸的比例,較食用白肉高出許多,使基因突變的機率較高,更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會;也有研究指出,飲食中缺乏蔬菜及水果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比較高。

3.肥胖、缺乏運動

根據研究指出,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至2倍,且根據文獻顯示,21至25%的大腸癌發生率,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無規律運動等;而有運動習慣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相較低於沒有運動的人。

賴基銘表示,肥胖及體重過重與大腸癌呈現正相關,而增加運動頻率及強度與大腸癌機率則成反比,且若缺乏運動,無論是男性或女性,都可能增加肥胖的發生率,大腸癌發生率也會增加。

肥胖者容易過度分泌發炎因子,可能引起一連串的發炎反應,促使腺瘤性息肉的發生,且肥胖基因會增加身體質量指數及體重,影響傳遞與內分泌,進而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4.嗜菸酒者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菸、酒是癌症主要危險因子,吸菸更是致癌的主因之一,菸草中含有超過7000種化學物質及化合物,其中數百種是有毒的,至少有93種已知的致癌物。

賴基銘指出,研究發現,吸菸的人罹患大腸癌風險高出2成,死亡率也多了3成,尤其吸菸女性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比起男性高出2倍,吸菸會增加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鋸齒狀腺瘤的發生。

世界衛生組織將酒精代謝物乙醛列為一級致癌物,且酒精熱量高,容易造成肥胖,增加了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研究發現,每天喝10公克純酒精,會增加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5.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是指發生在大腸黏膜隆起的突起物,好發部位為乙狀結腸及直腸。賴基銘指出,大腸息肉形成的原因,目前的研究顯示主要與遺傳、飲食習慣有關,大部分的息肉為良性,發炎性或增生性的息肉鮮少會癌變,但有一些息肉會發展成大腸癌,包括:腺瘤性息肉、絨毛狀腺瘤及進行性腺瘤,可歸為癌前病變,大腸癌有95%屬於腺瘤性息肉,而進行性腺瘤轉化為大腸癌的機率最高。

一般而言,息肉進展成大腸癌的過程,平均需耗時5到10年,息肉越大癌變機率越高,息肉小於1公分,癌變機率低於10%,息肉大於3公分,癌變機率超過50%。根據統計發現,糞便潛血反應陽性個案中,就有25到40%的患者檢查出有大腸息肉;若是增生性息肉,切除後就可避免大腸癌,但若是腺瘤性息肉,切除後2到3年仍需進行追蹤,才能避免發展成大腸直腸癌。

6.大腸癌家族史

父母、兄弟、姊妹、小孩等近親之中,若曾有大腸癌的病史,特別是在年輕時就曾罹患大腸癌,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可能較高;如果有多個近親皆有大腸癌的病史,風險甚至更高,一等親內有罹患大腸癌,大腸癌的機率高出一般人的2至4倍之多。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大腸鏡檢查前,低渣飲食該怎麼吃? 醫師完整圖解哪些食物可吃
·大腸鏡檢查正常,仍罹大腸癌? 專家揪「關鍵原因」:小心大腸間隔癌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