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8°
( 19° / 18° )
氣象
2024-09-26 | 常春月刊

血脂超標沒感覺,長期失控恐引爆血管危機,關鍵在壞膽固醇,控制目標因人而異


血脂超標沒感覺,長期失控恐引爆血管危機,關鍵在壞膽固醇,控制目標因人而異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心腦血管疾病是全人類的頭號殺手,也是台灣疾病負擔排名第二的疾病,而遠離心腦血管疾病,降低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壞膽固醇,是其中的關鍵!

但根據國內高血脂治療資料顯示,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病人,發病一年內低密度膽固醇控制達70 mg/dL以下目標者不到4成,而且多數病友未能做到每3個月定期回診追蹤,半年內檢測一次低密度膽固醇的病人也才5成,不到5成病人於住院期間處方降血脂藥,這些都顯示要達到血脂管理的目標,還有許多可以進步的空間。

低密度膽固醇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陳文鍾指出,膽固醇分為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HDL,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LDL,壞膽固醇),其中低密度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係,正常值應小於130 mg/dL以下,130~159 mg/dL為警戒值,160 mg/dL以上為危險值。低密度膽固醇越高,血管老化的速度會越快,當低密度膽固醇指數上升時,發生心肌梗塞機率越高,而且如果是糖尿病、慢性病等易發生心血管疾病族群,建議降到更低。

動脈粥狀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血管中的斑塊會造成管徑狹窄,如果長期輕忽,斑塊可能漸漸大到連管腔被完全塞住,斑塊破裂時可能形成血栓,導致血流受阻,低密度膽固醇是動脈粥狀硬化進展最初的源頭。

許多民眾不太在意自己的膽固醇指數,甚至連許多高血脂患者也存有迷思,認為控制飲食就能降低膽固醇,如果高血脂已經需要進入治療階段,除了飲食控制,還需要定期藥物治療。

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因人而異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李貽恒指出,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因人而異,需依據年齡、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抽菸、生活形態與家族史等因素綜合評估,可分為「低」、「中」、「高」、「非常高」與「極高」等5個風險等級。

已經確診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者,屬於「非常高度風險」,低密度膽固醇LDL-C要控制小於70mg/dL;至於已發作心肌梗塞、中風、周邊動脈疾病,且合併糖尿病或其他第二種ASCVD者,屬於「極高度風險」,低密度膽固醇更要限縮在55 mg/dL以下。這些病友開始接受治療後,應在6-8週內檢測低密度膽固醇,如果治療達標,可以每6個月持續追蹤與治療;若治療未達標,則需視情況增加藥物劑量、更換或合併不同機轉的藥物種類。

避免高血脂上身4原則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劉秉彥表示,人的血管就像水管一樣,會因為身體持續產生的廢物長期累積、逐漸阻塞管路,而有隨時有爆裂風險;因此要保持血路暢通、遠離動脈粥狀硬化及心血管疾病之風險。因此,針對「非常高風險」患者和、「極高度風險」患者,分別要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mg/Dl和55 mg/dL以下非常重要。

但因為血脂並不像量血壓、血糖可以在家執行,所以,遵循回診、治療、追蹤和改變等4個原則,經由專業醫療介入與適當生活型態調整,雙管齊下,才能避免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健保署也首度公佈「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l健康存摺App」,新設置「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專區」,同時橫向串連學會全新推出的創意海報與健康儲金簿,提供疾病與血脂衛教資訊、血脂檢驗報告,幫助病友輕鬆同時做好個人以及家人的血脂管理,遠離心肌梗塞、中風與心血管死亡等風險。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不是雞蛋跟海鮮的錯!膽固醇太高「10類食物」是兇手 冰淇淋、五花肉都中
·水煮蛋不是最瘦!1圖看「8類常吃蛋料理熱量」 營養師點名「3種人」少吃茶葉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