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 | 常春月刊
哺乳別設鬧鐘!中醫師提醒:餵奶別間隔太久,穩定節奏才是關鍵
新手媽媽哺乳路不孤單!中醫師李湘萍分享,一位產後媽媽因餵奶時間被限制,加上壓力大,導致乳汁分泌明顯減少。診斷結果是「被干擾型乳汁不足」,而體質屬於「肝鬱型」。透過中藥處方如柴胡、當歸、王不留行、白芍、茯苓等,幫助疏肝解鬱、通絡下乳,再搭配調整餵奶頻率與心理衛教,乳汁分泌明顯改善,媽媽情緒也更穩定。
李湘萍提醒,產後建立穩定的哺乳節奏非常重要。建議每天餵奶或擠奶8到12次,不要間隔太久。尤其是在產後初期哺乳機制還沒穩定時,若身體狀況允許,半夜也建議補餵一次,有助維持乳汁分泌,避免奶量減少甚至退奶。
乳汁不足三種類型
從中西醫觀點來看,乳汁不足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針對不同原因調理效果才會好:
1.自覺性乳汁不足:實際奶量足夠,但媽媽信心不足,常見於第一胎媽媽,擔心寶寶吃不飽而誤判。
2.被干擾型乳汁不足:產後3至8天是泌乳激素分泌高峰期,此時若餵奶太制式、間隔過久或環境太干擾,會影響乳腺刺激。
3.體質或疾病型乳汁不足:像是妊娠高血壓、糖尿病、多囊卵巢、甲狀腺問題或貧血等,都會影響泌乳功能。中醫則從氣血虛弱、肝鬱氣滯、脾胃功能差等角度切入調理。
李湘萍強調,產後調養不只是身體恢復,更是媽媽情緒重建、家庭支持開始的時刻。如果出現乳汁減少、情緒低落、體力不支等狀況,建議儘早諮詢醫師或哺乳顧問,透過個人化調理,讓媽媽安心迎接育兒的每一天。
(記者 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寶寶出現血便小心是對食物過敏! 哺餵母乳的媽媽還能繼續餵嗎?
·小孩「含飯不吞」恐是「1功能發展有問題」 ! 大量流口水、愛用奶瓶進食注意了
最新健康新聞
-
-
住院到長照一條龍!南投8家醫院出院即接長照服務 實例證明超有感
(2 小時前) -
她頭暈、體重掉以為只是壓力大 就醫檢查竟是「三高」連鎖危機
(2 小時前) -
引領優質蛋白輕鬆補風潮 佳格旗下產品全新升級 助攻全民健康生活!
(2 小時前) -
董氏基金會呼籲:每日兩份水果 從早餐開始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