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吃兩次深海魚,護心又抗發炎!營養師詳解 Omega-3 三大好處與正確吃法
魚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含量低,且深海魚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
不僅是生長發育必備的營養素,更可降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對抗身體發炎反應。
魚肉含豐富omega-3脂肪酸,它含有多種脂肪酸,其中兩種被發現對人體健康有預防保健的效果,就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科學家很早就發現omega-3對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預防保健效果,所以,很多健康飲食指引紛紛建議應攝取omega-3。
而EPA和DHA經過證實的功效有下列3項:
1.降低三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是血液中的一種脂質,其正常值應低於150(mg/dL),如果過高,將會使罹患心血管病的風險增加。美國心臟學會曾提出建議,三酸甘油酯的數值落在150~199(mg/dL)者,每日可攝取0.5g~1g的omega-3(EPA+ DHA);200~499(mg/dL)則每日攝取1g~2g;大於500(mg/dL) 者,則建議每日攝取2g。
2.預防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預防血管粥狀動脈硬化,魚油可降低血脂,改善血管的通透性,使得血管細胞膜變得比較健康,血管的彈性就會改善。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每週食用2次含魚油較多的深海魚類,可預防粥狀動脈硬化,例如鮭魚、鮪魚、比目魚、鯷魚、鯡魚等深海魚,以及秋刀魚、鯖魚等易買又經濟的魚種。
3.抗發炎反應:人體許多病變和疾病都與發炎反應有關,例如血管發生動脈硬化後,血管產生發炎反應,使血管的彈性愈來愈差,衍生出中風和心肌梗塞的危險。此外,末期癌症病人的「惡病質」,是指病人炎性反應過高,導致消耗掉太多熱量,使得病人的體力耗損,是癌症病患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可以發現許多提供腫瘤病人服用的營養品,都加入魚油的成分,目的在於藉omega-3降低發炎反應,讓病患不致過瘦,降低死亡的威脅。
直接吃魚肉可多攝取到優質蛋白質、鈣、硒等營養成分,也可以減少在餐中攝食紅肉的份量,所以,目前較多研究傾向每週吃2次深海魚肉,每次的量約在2份~3份,大約是60 g~90 g,這樣的攝取量約可吃到250 mg的魚油,就可預防猝死、心臟病發作。如果目的是在降血脂,因為其建議的攝取量較高,所以,服用魚油膠囊會是較有效的方式。
烹調原則:少油、拒高溫
魚肉中珍貴的omega-3是不飽和脂肪酸,是屬於長鏈、不穩定的脂肪酸,會因高溫烹調而破壞其結構,所以,不適合高溫炒炸,魚肉貼近鍋子那面的omega-3會被破壞掉,烹調時需特別注意。以鮭魚為例,可以煮鍋味噌鮭魚豆腐湯,營養又美味。
此外,不必只挑油脂含量高的魚類,也可以選少脂肪但長期食用,就像地中海型飲食的概念,這些地區的居民是長期大量地吃魚,而且是吃低脂魚,或者是高脂魚搭配低油烹調的蔬菜,所以,研究發現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是較低的。
另外,則是要避免吃魚的內臟,因為這些部位較易累積有毒物質。此外,隔餐的魚料理會因反覆加熱而破壞其蛋白質,容易孳生微生物,需特別注意!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活跳跳的蝦一定新鮮?牠們只是在死裡求生,選1種蝦子比較安心
最新健康新聞
-
-
從凍10顆暴增凍20顆 女性凍卵「黃金時期」別晚過38歲!
(2 小時前) -
三高控制得宜 降心臟病風險逾五成
(2 小時前) -
鹹麵包熱量爆高!避奶酥、菠蘿 營養師曝地雷排行
(2 小時前) -
少女吃藥治痘痘 竟造成罕見「藥物性食道炎」!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