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不是只有抽搐!短暫發呆、語塞、動作重複也可能是大腦發出的警訊
45歲的阿宏日前到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門診,向主治醫師朱庭瑩表示,自己一個多月來不時出現左手麻痛、味覺異常和上腹不適的情形,每次大約持續10幾秒就自行緩解,其他如肢體無力、抽搐等並無異狀。
朱醫師初步研判可能是「右大腦局部癲癇」所引起,便開立抗癲癇藥物,並安排腦波檢查。不過阿宏未按時檢查及回診,直到三個月後,他因突發全身抽搐及失去意識被送至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額葉與顳葉有惡性腫瘤並伴隨嚴重腦水腫,確診為「腦惡性腫瘤合併癲癇發作」,目前已接受腦瘤切除及放射治療。
癲癇的症狀可能很輕微,容易被忽略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朱庭瑩指出,癲癇不一定會出現明顯抽搐症狀。例如短暫的發呆、語塞、重複咀嚼、撫摸衣物等動作,也可能是癲癇的一種發作表現,容易被誤認為只是疲倦或神經緊繃。
根據統計,癲癇的全球盛行率約為0.5%~1%,台灣估計有10至20萬人罹患癲癇。癲癇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有些人的首次發作非常不明顯,若未察覺並及時診斷治療,後續可能演變為更嚴重的發作情形。
癲癇診斷不靠一次症狀,需要多元檢查確認
朱醫師提醒,癲癇的診斷不能只靠一次的抽搐或病人自述,需結合臨床評估與多種檢查,包括:
1.腦波檢查(EEG):觀察大腦是否有異常放電
2.腦部影像(CT、MRI):檢查是否有腫瘤、腦部損傷或其他異常
3.錄影腦波長時間監測:針對症狀間歇性出現的患者,更能掌握異常發作時的大腦狀況
早期發現、準確診斷和規律治療,是控制癲癇、預防後續發作惡化的關鍵。醫師也呼籲,若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短暫發呆、動作重複、語塞或感官異常」等可疑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莫名聞到燒焦、瓦斯味恐是癲癇發作前兆! 醫糾正「5大觀念」:別塞東西到嘴裡
·妙齡女子心情不佳、就連吃藥也沒改善,原來是體內缺乏「1營養素」,就連癲癇都沒再發作了
最新健康新聞
-
-
竹崎鄉多功能服務中心暨鹿滿日間照顧中心啟用 造福失智失能民眾
(4 小時前) -
嘉縣把關食安3亮點:有鮮、有好味、有安心
(4 小時前) -
「碳水化合物」不是敵人!飲食避開碳水有哪些影響?該怎麼吃才真正有益?
(4 小時前) -
國際獅子會捐贈朴子醫院輪椅 行動傳愛溫暖就醫民眾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