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3° )
氣象
2025-05-26 | 常春月刊

子宮頸癌不一定有症狀?婦癌名醫教你三招早發現、早治療


子宮頸癌不一定有症狀?婦癌名醫教你三招早發現、早治療

一名40多歲的教師在例行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中,意外發現罹患罕見類型的子宮頸癌,這類癌症常具有高度侵犯性、進展迅速、預後不佳,對患者是極大的挑戰。確診後,她求診三家醫院,期間甚至曾因突發大出血緊急就醫。病情穩定後,她接受了全子宮切除手術,並展開長達一年的放射線合併化療與高劑量化療療程。

抹片與疫苗 雙管齊下防子宮頸癌

馬偕醫院婦癌專家張志隆醫師指出,大多數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有關,早期幾乎無症狀,隨病情發展才可能出現陰道出血、分泌物異常等警訊。他強調,定期抹片檢查與接種HPV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自1995年政府推行子宮頸抹片篩檢以來,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明顯下降,絕大多數早期患者透過手術或放化療可獲良好預後。然而對於晚期、復發或轉移個案,治療難度依然高。所幸,近年包括免疫療法、標靶治療與抗體藥物複合體等療法陸續問世,為晚期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

至於癌後是否接種HPV疫苗,張志隆提醒,疫苗屬於預防用途,非治療手段,是否接種應由醫師根據患者的病史與風險評估後個別決定。

精準醫療進化 為婦癌患者開啟新選擇

台大醫院婦癌科醫師魏凌鴻補充,現代癌症治療趨勢強調精準醫療,例如針對卵巢癌患者透過BRCA1/2或HRD基因檢測,協助選擇適合的維持性治療藥物。同時,他也提及HER2蛋白在婦癌(如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卵巢癌)中扮演重要角色,當癌細胞過度表現HER2時,容易導致腫瘤增生與轉移,這些患者過去治療選項受限,但隨著HER2標靶藥物問世,療效有望大幅提升。

林口長庚醫院婦癌醫師周宏學則指出,子宮內膜癌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對於仍有生育需求的年輕患者,若病灶侷限且條件允許,可採用荷爾蒙治療保留生育機會,但需密切監測與醫療團隊充分討論。早期子宮內膜癌的五年存活率超過90%,常見症狀為陰道異常出血,周醫師提醒女性如有此症狀應儘早就醫,以免延誤診斷。

放療後照護關鍵 早期介入改善生活品質

針對接受骨盆放療後可能出現的陰道纖維化、沾黏等後遺症,周宏學建議患者應依醫囑及早使用陰道擴張器,搭配潤滑劑或玻尿酸凝膠,維持陰道彈性,減緩不適並提升親密關係與生活品質,避免因不可逆變化影響身心健康。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停經、無性行為就不會得子宮頸癌? 國健署揭「女性宿命」
·子宮頸癌年奪百命!醫揭「出現1症狀」是癌擴散了 預防這2事一定要做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