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3° / 22° )
氣象
2025-05-28 | 常春月刊

從便秘到大腸癌,身體發出的警訊你聽見了嗎?


從便秘到大腸癌,身體發出的警訊你聽見了嗎?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飲食中少蔬果的68歲林女士退休後生活作息規律,但近2年卻飽受慢性便秘所苦,每週排便次數不到2次,即便解出來也是又乾又硬,常需費力久蹲,有時甚至腹脹難耐、胃口變差,連睡眠品質也受到影響。她曾嘗試過多款市售軟便劑及膳食補充品,但效果有限,而且長期使用下來,反而讓腸子更依賴藥物。

經由專業醫師的建議,林女士經過兩個月的生活和飲食調養,在三餐飲食中增多蔬菜和水果,水分也攝取足夠,加上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排便逐漸變得順暢,每週可自然排便3至4次,精神與食慾也明顯改善。她感嘆:「原來便秘不只是小毛病,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真的很重要!」慢性便秘不應一味仰賴瀉藥,尋求根本調理才是長久之計。

便秘成全民健康警訊

便秘已悄悄成為國人健康的隱憂。調查指出,台灣學齡兒童中有高達32.2%曾出現便秘情況,平均每3名孩童就有1人受到影響,且女生發生率明顯高於男生。成年族群也難以倖免,便秘盛行率約落在15%至25%之間,隨年齡增長問題更加嚴重,65歲以上長者中更有近4成長期受排便不順所苦。

台灣腸道醫學會秘書長李柏賢醫師指出,慢性便秘不只是生活上的困擾,若長期未妥善處理,還可能引發痔瘡、腹脹、食慾不佳,甚至影響心理健康與整體生活品質,應引起大眾高度警覺。

不良飲食習慣是便秘元凶

導致便秘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不良的飲食習慣,研究發現,有便秘困擾的學童,其蔬果攝取明顯少於其他孩童;由於現代人普遍飲食偏向精緻化,膳食纖維攝取嚴重不足,也成為導致便秘的元凶。

李柏賢表示,由此可見,想要預防或改善便秘,從小養成健康飲食與良好排便習慣至關重要;多吃蔬果、全穀雜糧、攝取足夠水分,加上規律運動,才是守護腸道健康的根本之道。

這些狀況,不只是單純便秘

李柏賢提醒,並非所有便秘都是單純的功能性問題,有時可能是身體其他器官發出的警訊,務必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

特別需要注意的警示徵兆包括:

1.糞便異常:若發現排便時出現鮮紅色血液,或糞便顏色變黑,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警訊。

2.體重異常下降:若在未刻意減重的情況下,短期內體重明顯減輕,應提高警覺。

3.排便型態改變:原本排便規律,卻近期突然出現頻繁便秘或腹瀉交替,也需警惕。

4.無改善的便秘:即使已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便秘仍持續數週以上,應進一步檢查。

5.高風險族群:50歲以上中老年人首次出現便秘、有大腸癌或腸道疾病家族史者,皆屬高風險族群。

6.合併症狀:若便秘同時伴隨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食慾減退,或出現排便困難且糞便變細如鉛筆,則更要儘速就醫。

李柏賢強調,這些症狀都可能是重大疾病的早期警訊,例如大腸癌或腸道阻塞,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及時就醫,是守護健康的重要一步。

腸道與情緒密不可分

李柏賢說明,腸道與情緒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近年來醫學研究更證實,腸道被稱為「第二大腦」並非虛名。腸道內擁有超過一億個神經細胞,與大腦之間透過「腸腦軸」緊密溝通,彼此互相影響。當我們壓力大、情緒低落時,常會出現腸胃不適、食慾改變或腹瀉、便秘等現象;反之,腸道健康失衡也可能影響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進而導致焦慮、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等情緒問題。

其中,腸道菌相扮演關鍵角色,好菌能幫助製造血清素(與快樂、平穩情緒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約9成的血清素在腸道中合成;若腸道菌失衡,壞菌增加,可能引發慢性發炎,影響神經與情緒穩定。因此,維持腸道健康不僅有助消化與免疫力,也有助情緒調節。

腸胃好,人不老

台灣腸道醫學會理事長郭昭宏指出,常聽人說「腸胃好,人不老」,這句話確實有其道理,腸道健康不僅是消化系統的基石,更是整體健康的重要基礎。許多腸道不適其實可以透過簡單的日常飲食調整來改善,而補充足量的膳食纖維與天然水果酵素,正是保養腸道、預防便秘與消化不良的關鍵。

郭昭宏建議,將富含水溶性纖維且屬於低腹敏(Low FODMAP)的水果,適量融入三餐,是維持良好腸道功能的有效方式。李柏賢進一步補充,「有些」水果不僅能幫助腸道蠕動,還能發揮益生元(prebiotic)作用,例如奇異果就是常見的低腹敏水果代表,含有奇異酵素有助分解蛋白質,加上豐富抗氧化物,對於降低腸道發炎風險也有幫助。

根據一項刊登於《美國胃腸病學雜誌》的國際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指出,每天食用2顆綠奇異果,對於功能性便秘與便秘型腸躁症患者,平均每週能增加1.5次排便頻率,且能顯著減輕腹部不適與腹脹感。

box什麼是低腹敏水果?

低腹敏水果是指較不容易引發腸胃不適或腹脹等腸躁症狀的水果,這些水果通常屬於低FODMAP食物,對腸胃較敏感的人,例如腸躁症、腹瀉型便秘型患者來說,比較不容易造成脹氣、腹瀉或便秘等不適。常見的有香蕉(未過熟)、草莓、奇異果、哈密瓜、葡萄柚、鳳梨、橘子和藍莓等。

守護腸道健康這樣做

便秘雖然是常見的困擾,但透過正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多數情況是可以有效預防與改善的。李柏賢建議,民眾每日應攝取足量膳食纖維,多吃蔬菜、水果與全穀類食物,並確保每日飲水量達約2000毫升,有助於腸道順暢運作。

早餐是補充纖維與酵素的好時機,建議可適量食用1至2顆綠奇異果,或選擇香蕉、草莓、橘子等低腹敏水果,有助於維持排便規律、促進腸道健康;此外,日常應建立規律排便習慣、避免久忍不排,並適度增加身體活動,減少久坐時間,以促進腸胃蠕動、維持腸道功能。

李柏賢提醒,若出現以下腸道警訊,則應儘速就醫檢查,便秘突然惡化或排便形態明顯改變,合併腹痛、體重減輕、貧血,出現黑便或血便,或長期依賴瀉劑仍無效,或便秘持續超過2週等,這些症狀可能與發炎性腸道疾病或大腸癌等潛在病變有關,應及早由專業醫師評估,確保腸道健康無虞。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又便祕了!醫強推「4撇步」不用硬擠就出來 上廁所帶1物拉更順
·中醫師圖解「便祕按5處」秒順暢! 大推1通便飲料必喝:情緒、免疫力都顧到了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