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治療不再「操灰搭」! 乳癌SBRT療程減低副作用

【NOW健康 林郁敏/新北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為我國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發病高峰集中在45至69歲間。每年約有逾萬名婦女確診,並有超過2,000人因病離世,相當於每日約31人確診、6人不幸病逝。面對高發病率與致死率,如何提升乳癌治療效果、減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已成為當前醫療發展的重要目標。
乳癌治療新趨勢 超短療程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
亞東醫院乳房團隊負責人雷秋文醫師指出,乳癌治療主要依據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情況及病理檢查結果,選擇部分切除手術(乳房保留手術)或乳房全切除手術。無論何種手術方式,患者通常需要輔以放射線治療,以提升局部控制率並延長存活期。
80歲的黃女因患有肺高壓、休葛蘭氏症及白內障等慢性疾病,最初對左側乳房的硬塊未加重視,長達一年未就醫,直到某次與家人談及後,在家人的勸說下才前往亞東醫院就診。經乳房外科趙余俊醫師診斷,確診為乳癌第二期,建議進行乳房腫瘤切除手術並搭配術後輔助放射治療。
考量黃女高齡、肺高壓病史及腫瘤增殖指標(Ki-67)較低,經血液腫瘤科與放射腫瘤科團隊評估後,建議採用超短療程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該療程僅需5次即可完成。傳統放射治療可能造成燒燙傷、疲倦、噁心等副作用,經過SBRT治療後,未出現上述不適,目前已返回乳房外科進行後續追蹤,整體治療效果良好,恢復狀況穩定。
▲黃女士(左3)與本院乳癌團隊共同合影,由左至右分別為:雷秋文醫師、趙余俊醫師、病友黃女士、謝忱希主任、林世強主任、個管師侯玉卿。(圖/亞東醫院提供)
SBRT突破傳統 臨床數據支持療程效果佳
放射腫瘤科主任謝忱希醫師表示,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乳癌放射治療正朝向更短療程、更高精準度、更安全的方向發展。根據2020年發表於《刺胳針》(The Lancet)的英國多中心臨床研究(FAST-Forward 試驗),超短療程放射治療(5次療程)與傳統低分次放療(15至 16次)及標準放療(25次)在治療效果上相當,同時可有效降低副作用。
研究數據顯示,超短療程放療的5年局部復發率僅1.4%,低分次放療則為2.1%。此外,超短療程放療的急性三級以上副作用發生率為6%,遠低於低分次放療的14%,顯示其安全性更高。更重要的是,SBRT技術能夠降低心臟及肺部受到放射線影響的劑量,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為乳癌治療帶來嶄新選擇。
提升乳癌治療品質 定期篩檢最為關鍵
亞東醫院副院長林子玉強調,現代醫療科技大幅進步,超短療程放射治療能夠有效縮短治療時間,同時降低副作用。透過高精準影像導引技術,以多角度放射線精準集中劑量於腫瘤區域,同時最大限度保護心臟與肺部,減少傳統放療帶來的副作用,提供患者更友善的治療體驗。他呼籲女性,不要因對癌症或治療的恐懼而延遲就醫,只要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勇敢面對疾病,即可提升治療效果,迅速恢復正常生活。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中心主任侯沛羽提醒,乳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家族病史者(直系親屬曾罹患乳癌)、曾罹患乳癌或婦科癌症者、晚生育或未生育者、初經過早或停經過晚者,以及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者。然而,即便無明顯危險因子,所有婦女仍應關注乳房健康,定期接受篩檢。政府補助40至74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有效降低乳癌死亡率41%,並減少30%晚期乳癌發生率。
亞東醫院呼籲,乳癌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定期篩檢、早期發現、積極治療,以及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乳癌治療已更趨精準與個人化,患者可透過手術、放射治療、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等多元方式,獲得更友善、更有效的治療。在專業醫療團隊的支持下,患者能夠積極面對挑戰,提升生活品質,迎向健康未來。
# 首圖來源/亞東醫院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春夏蚊蟲多外出常備防蚊蟲藥 含薄荷成分寶寶能擦嗎?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最新健康新聞
-
-
將無用智齒變成功能性牙齒! 「導航植牙」助31歲女重獲健康牙齒
(45 分鐘前) -
超高齡社會調查:近9成擔憂老後健康!逾5成認為退休金「逾千萬」才夠
(1 小時前) -
孩童長期猛吞鈣片,竟導致輸尿管結石!醫籲:「這樣吃」獲取優質鈣質
(2 小時前) -
新一代ADC藥物「2適應症」納給付 千名乳癌病友年省百萬藥費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