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7°
( 17° / 17° )
氣象
2025-04-05 | 健康醫療網

常常低血糖有關係嗎? 專家告訴你「意想不到可怕之處」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曾有新聞報導,一位男子在點完餐後,正準備用餐,拿著筷子突然全身一動也不動,叫喚也沒有反應,嚇壞店老闆。經過救護人員協助評估後,確認是低血糖導致的,經由補充適當的葡萄糖後,送醫無生命危險。



低血糖恐造成共病症 導致神經功能受損



恩主公醫院社區醫學部健康促進組糖尿病個管師周雅雯指出,在臺灣,依據106年至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十八歲以上成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約有218萬人罹患糖尿病,而且全球罹病的比例還在逐年上升中。血糖若控制不良會提升慢性併發症的發生率,治療過程中,雖然會鼓勵個案控制血糖應達標,糖化血色素應控制在7.0%以下,但若飲食、運動與藥物三者未達平衡,也容易引發低血糖(血糖低於70mg/dL) ,造成更多共病症,甚至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受損,不得不重視。



低血糖的緊急處理方式?



周雅雯個管師說明,低血糖常見的有飢餓、心悸、暈眩、盜汗及發抖等症狀,嚴重者可能會昏迷、叫不醒。針對出現低血糖症狀時,情況許可下應先測量血糖,評估是否血糖過低,有部分高血糖個案會因為長期習慣血糖值偏高,當降至正常血糖時,出現「假性低血糖」症狀,此時不需要再額外補充含糖食物。



若無法執行測血糖,應先做緊急處理,立即服用15公克的含糖食物,例如:含糖飲料120CC(養樂多)、三至五顆方糖(糖包)或是一湯匙的蜂蜜、煉乳、果糖漿。觀察十五分鐘後,若未改善可再重複給予一次,必要時應就醫。若個案已經昏迷叫不醒,除了先聯絡一一九外,可在救護人員抵達前,協助將個案頭部側一邊,利用一湯匙的蜂蜜或果糖漿,用手或棉棒塗抹在個案牙齦處,並按摩臉頰促進吸 收,並盡快送醫。



預防血糖忽高忽低 這樣做預防身體不適



低血糖的治療方式,首要就是要找到發生的原因,尤其針對進食時間不固定的個案而言,發生低血糖的頻率較正常食用三餐者來說更容易發生。除了三餐是否定時定量,有些糖友因為怕血糖升高,不敢吃飯,一餐當中只吃菜跟肉,導致醣類食物攝取過少;應遵照營養師建議採均衡飲食,預防血糖忽高忽低而造成身體不適。



在用藥上,周雅雯個管師表示,要注意是否施打了胰島素或是使用磺胺類藥物,容易增加低血糖發生的機率,必要時就需要調整為新一代的降糖藥,相對安全。若使用的是混合型或速效胰島素,應將餐點備妥後再進行施打,並在施打後十五分鐘內用餐,避免在家施打後才出門購買餐食,而在途中發生低血糖,導致危險發生。在運動方面,建議飯後運動時機為佳,可避免空腹運動時,又未補充適量的點心而造成低血糖。



控制目標隨身心功能調整 血糖穩定長保健康



常常有個案問說:「糖尿病不是怕血糖太高引發慢性合併症,為什麼衛教師還要問我最近有沒有發生低血糖?」周雅雯個管師說明,糖尿病人(尤其年長者)血糖控制適中比過度嚴格控制糖化血素更重要,研究也顯示糖化血色素與心血管疾病、小血管併發症及死亡率呈現U型關聯,更應避免血糖控制過於嚴格或是完全不控制。



近年來,低血糖也常與腦損傷、認知功能障礙與失智症風險增加有相互關聯,若曾發生低血糖會比沒有發生過的個案大約增加二至三倍失智症的風險。急性和嚴重的低血糖會損害認知能力和大腦功能,恢復的速度也隨嚴重度增加而變慢。



穩定的血糖控制如此重要,兩個糖化血色素都維持7.0%的個案,可能血糖穩定,也可能高高低低起伏很大,相對前者才是減少共病發生的模範生。



原文出處:恩主公醫訊 114年02月號第342期


【延伸閱讀】

低血糖危機! 糖尿病友與照護者應了解的預防與處理

糖尿病如何遠離低血糖? 醫師籲把握「幾個關鍵」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71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