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4° / 22° )
氣象
2024-04-06 | Heho健康

脂肪萬惡之首!恐讓身體慢性發炎、干擾心血管數值檢測

脂肪萬惡之首!恐讓身體慢性發炎、干擾心血管數值檢測

台灣美食多,打開社群軟體各種甜點介紹,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體重也悄悄在上升,肥胖造成的疾病多,也常見跟糖尿病一起出現,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柏霖坦言:「糖尿病患者比起一般人多了一個潛在的心血管風險,若在加上肥胖時風險是會加乘。」

肥胖應視為一種「慢性疾病」!

糖尿病影響身體各個器官,也容易造成各種併發症,根據 2019 年糖尿病年鑑中指出,一旦血糖控制不良,常見早發性動脈硬化,進而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週邊血管疾病、心臟衰竭等大血管併發症。

2023年有篇全球性心臟衰竭的研究,收案包括日本、大陸、台灣、越南四個國家的病人,結果經過長期追蹤發現,台灣患者死亡率在亞洲四個國家中為最高,主要可能的原因就是患者肥胖跟糖尿病控制不佳。

因此當糖尿病患者來到診間時,醫師除了評斷患者本身血壓、膽固醇、空腹或餐後血糖、糖化血色素以外,其中很重關鍵的因素之一是「體重」,偏偏體重控制是各項數值中最難達標,主要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都能靠藥物來改善,但想要變瘦主要還是靠生活型態調整,甚至需要配合減重藥物的幫忙才能達標。

林柏霖分享自身臨床上的患者故事,一位男性糖尿病和病肥胖的患者三年前曾放過心臟支架,三年前糖化血色素數值為 6.3 %,每次門診患者都再三保證「醫師,我一定會好好控制血糖跟體重!我一定會努力運動和飲食控制!」,但三年過去糖化血色素不降反升到 7.8%。這樣的情況在診間並非少見,當病人都不想改變、自然數值也不會變化。

所以千萬別小看當糖尿病與肥胖加成一起,出現所謂「糖胖症」對身體造成的負擔,林柏霖提到:「過往都只把肥胖視為心血管危險因子,但現在應該把肥胖視為也是一種『慢性疾病』,因為它可能不會變好,甚至反覆出現。」

脂肪是如何影響心血管?專家解析三大機轉

到底這些多餘出的脂肪到底對身體會產生哪些影響?林柏霖分析有三大影響機轉:

  • 全身慢性發炎:當脂肪越多會造成很多器官發炎,而心血管疾病都是跟發炎有高度相關性,所以當BMI 指數合併體脂肪越高時,它會造成發炎指數也會越高。
  • 影響內分泌狀態:過多的脂肪也會影響內分泌分泌的平衡,特別會影響瘦素及腎素的分泌。當脂肪高時會抑制瘦素,同時激活腎素分泌,最後會讓身體水分和納離子滯留,造成心臟衰竭風險。
  • 脂肪造成器官負擔:光單純臟器臟脂肪就可能造成器官問題,舉例若脂肪壓在左心房外會增加心房顫動的發生率,當壓在左心室外則可能造成心臟衰竭。

此外,肥胖還有個驚人影響,它可能會干擾許多心血管檢測的數據!心臟衰竭患者會檢測一個心臟所產生的激素稱「利鈉肽」,心房顫動或心臟衰竭時會讓此數值變高,但肥胖卻會讓數值變低,「不要以為肥胖者數值正常是沒有問題,有可能是假性變低」。

體重控制對「高血壓」能最快產生改變!

從過去研究得知,飲食、運動是大眾最容易、也最簡單達到控制體重的方式,但它效果相較於減重手術或是減重藥物來得差;而減重縮胃手術雖然效果較好,但民眾願意接受侵入性開刀的意願比例不高。隨著近年醫療的進展,若 BMI 大於 27( kg/m2) ,同時有共病症像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時,則可以考慮做藥物減重。

過去戲稱的「鮪魚肚」其實就是代表皮下脂肪過多的情況,而量測腰圍更能反映內臟脂肪多寡,國健署代謝症候群指標中,男性理想腰圍須在 90 公分、女性則是 80 公分以下。而目前衛福部合法減重藥物中,每日一次施打一次的針劑(俗稱小藍筆、瘦瘦筆)的研究發現,患者持續使用藥物後腰圍平均能減少超過 10 公分以上,同時也降低「內臟脂肪」。

通常民眾藉由飲食控制,確實有機會讓「皮下脂肪」快速消失,但當脂肪已經長在器官形成內臟脂肪時,消失速度無法那麼快,偏偏「內臟脂肪」相較於「皮下脂肪」更危險,內臟脂肪跟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有很大的關係。

過去台灣本土的研究也發現,當患者合併糖尿病和肥胖時,也會大大降低控制血壓的達成率。在心血管內科醫師眼中,若是糖胖症患者減輕體重,第一個得獲益就是「高血壓」,林柏霖常告訴病友:「體重下降一公斤時血壓就可以降 1 mmHg,若下降十公斤體重就可以降 10 mmHg,約略是一顆降血壓藥物的效果。若真的想要降低「糖胖症」對心血管的風險,文獻發現必須同時控制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等心血管風險因子,因為多因子同時達標才能降低未來的心血管事件」。

林柏霖分享多數病友回饋,通常瘦下來後患者感覺心臟的負荷變少了,除了比較不容易喘以外,連帶連生活品質也變好,對糖尿病患者而言,不單只重視血糖達標,體重管理也是重要的控制因子之一。


脂肪萬惡之首!恐讓身體慢性發炎、干擾心血管數值檢測

文、圖/王芊淩

諮詢專家: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柏霖

延伸閱讀:

平板、深蹲也能降血壓!心臟權威詳解:運動等同於半顆藥

瘦瘦針有機會用於心血管疾病!減少心臟衰竭、降低發炎反應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