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30° / 27° )
氣象
2024-08-10 | Heho健康

下肢無力、行動不便者重新行走機會!「新」復健方式重拾前行的希望

下肢無力、行動不便者重新行走機會!「新」復健方式重拾前行的希望

70 多歲的林伯伯是一位頸椎脊髓損傷患者,曾經歷長達 1 年的傳統復健療程。儘管他能夠在助行器的幫助下站立並步行約 5 公尺,但由於肌力不足,膝關節經常疼痛,影響了復健的進展。
在復健師的評估與建議下,林伯伯決定嘗試使用最新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配合復健課程。首次使用時,林伯伯就能使用前臂式助行器行走超過 60 公尺,並且走了 4 趟,讓他重新燃起行走的希望。
經過 6 個月的密集訓練,他現在能在使用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輕鬆行走超過 500 公尺,且不再需要拐杖;即使脫下機器人,使用單拐也能步行超過 200 公尺。這讓他對自己的進步感到非常滿意,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與希望。

什麼是下肢外骨骼機器人

亞東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團隊總治療師周世逢表示,下肢外骨骼機器人是一種新式的復健方法,通過支撐無力的下肢來訓練動作,最常應用於步態訓練。能感應患者在主動動作過程中髖關節和膝關節的角度變化,並即時調整機器的支撐力度,幫助患者輕鬆完成每個動作。

他比喻,就像開車時如果不動方向盤,車輛不會轉彎;但當我們操控方向盤時,動力方向盤的協助會讓轉動變得更輕鬆。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其設計原理亦然,通過協助病患主動運動,提升復健效果,使病患在過程中獲得更大的自主性和舒適感。

下肢外骨骼機器人適合對象

下肢外骨骼機器人的適用對象包括腦中風、腦傷、脊髓損傷及長期臥床等病患,即下肢有一定動作但肌力不足的對象,並且臨床發現,無論病患的發病時間長短,只要經過專業評估適當使用,訓練後均能獲得顯著改善,包括軀幹穩定度、下肢肌力、心肺耐力以及步態矯正等方面,大幅提升病患生活品質。

周世逢強調,病患在使用下肢外骨骼機器人進行訓練時獲得顯著進步,不僅有賴於下肢外骨骼機器人的性能,更需要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能力和經驗協助,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的復健服務。。

此外,還需要優質的治療環境,寬敞的復健場地配備各種不同的訓練設施,模擬真實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如平地、斜坡、樓梯等,讓患者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全面的訓練。

周世逢提到,行動力對長者或傷病患者的生活品質、身心健康與社會參與感都有莫大的影響。專業的復健團隊,應幫助他們重獲行動能力,從而重拾健康與希望。


下肢無力、行動不便者重新行走機會!「新」復健方式重拾前行的希望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中風後擺脫傳統復健!新技術半身癱瘓也能恢復行走

神經復健治療趨勢!腦中風最高7成有殘留症狀 4大新興療法助患者加速康復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