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哭鬧不停!家長情緒瀕臨失控怎麼辦? 冷靜 5 步驟:先離開現場
「我只是稍微搖晃一下…」在兒虐案件中,可能會聽到類似說法解釋孩子為什麼受傷,但醫師指出,其實研究已經顯示,過去認為的兒童搖晃症候群,其實是故意導致的頭部損傷,若發現孩童耳後、眼睛瘀傷,常會是外力毆打導致,建議送醫確認。而臨床心理師認為,許多照顧者對於孩童哭鬧的照顧情境難以處置,甚至出現極端情緒,此時可透過 5 個步驟先將自己調適好,才能照顧好兒少。
「他自己從床上掉下來」、「在玩飛高高不小心的」、「小朋友和哥哥姐姐玩,不小心被玩具敲到頭吧」這是許多兒虐事件發生後,照顧者會提出的解釋。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提到,近 5 年統計,台灣每年平均 26 名兒少遭受照顧不當對待,導致嚴重傷害或死亡,其中近 5 成有受虐性腦傷,還有 25% 以上兒童因此喪命。
張秀鴛指出,在兒少保護調查實務現場發現,不少家長對於兒童發生受虐性腦傷時,第一時間多半會否認有虐待情形,且常以意外跌落作為藉口。
眼睛、耳後瘀傷常是故意毆打造成 醫:不是因安撫、搖晃導致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李恩沛說,受虐性腦傷過去稱為「嬰兒搖晃症候群」,而兒虐會導致的嚴重腦出血、眼底出血,甚至頸椎受傷,或是到院前失去呼吸心跳、生命等症狀,其實都不會因為居家安撫、搖晃或意外造成這類型傷勢。
李恩沛說明,受虐性腦傷典型症狀會有硬腦膜下出血,且進一步檢查可能會看到新舊傷,意味著是不同時期造成,代表受虐不只一次,而是反覆施虐導致。醫師表示,臨床上可能會看到眼底出血、頸椎受傷或肋骨骨折、身上有瘀傷,綜合以上傷勢,且獲得證據更多時,也就更能高度肯定是受虐性腦傷的個案。
不過,要如何留意小朋友是不是受到不當對待的案例。李恩沛指出,「其實不容易」但基本上可從瘀傷觀察,通常施虐者會故意毆打眼睛、耳後的骨頭等,也就是說眼睛及耳後的瘀傷,較常會是外力毆打導致。文獻顯示,受虐性腦傷或其他受虐出現瘀傷機會可能 5 至 6 成,因此有不正常瘀傷就可高度警覺。
李恩沛提到,另外有些是更為專業的評估,包括精神活力變差、嘔吐,因此要進一步確認腦部是否有受傷、出血等。
家長遇孩童哭鬧不休 專家:先緩解自己情緒
臨床心理師蔡明娟則從父母角度出發,她認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稱職的父母有時候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導致一時抓狂,此時從心理學角度會將父母作為「需要協助」的對象。
蔡明娟指出,在孩童哭鬧時,不少新手父母可能手足無措,心理狀態也受影響,此時在現場的家長可透過 5 步驟應對:
- 停:將寶寶放下,安置在安全的地方或嬰兒床,先讓自己不安、慌亂等情緒按下暫停鍵。
- 走:離開現場,透過空間轉換,爭取自己重整情緒的時間。
- 吸:嘗試從1數到10,放慢呼吸,緩解自己的焦慮或緊張。
- 動:試著動一動、伸展一下,透過身體活動讓情緒重新調節,若動不了可藉由按摩工具,適度鬆綁緊張的肌肉,調節情緒。
- 轉:讓自己閉上眼睛,做冥想或小睡一下,可讓自己轉換思緒重新開機。
蔡明娟說,父母在無法好好安撫自己和孩子時,建議先把所有手邊的事情暫停,將孩子暫時放在安全處,比起抱著他走來走去,更為安全。臨床心理師認為,因為照顧者在狀態不佳時,一直看到孩子,不舒服反而可能會因此誘發,和孩子留在同個空間的風險會更高。
蔡明娟提醒,家長即時冷靜下來調適自己的心情,才能為兒少帶來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減少憾事發生的可能。
文/張乃文、圖/楊紹楚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諮詢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李恩沛、臨床心理師蔡明娟
最新健康新聞
-
背痛到睡不著! 「1治療新選擇」有效改善疼痛、還你一夜好眠
(12 小時前) -
綻放的力量療癒之境 陳威呈創作個展高禾醫院開展
(13 小時前) -
女生也會有喉結?擔心是健康出問題?醫列伴隨「4症狀」要就醫檢查!
(14 小時前) -
10歲童檢查驚見「肝臟一片白」!醫揪「這些日常習慣」養出脂肪肝 別以為是抽高本錢
(17 小時前) -
「無糖綠茶+半糖紅茶」止咳?中醫師解答 小心反而更難好
(1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