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是百病之源!想調整生活習慣可從「餐盤 6 口訣+喝足水」做起

根據衛福部調查,台灣前 10 大死因多與慢性病有關,包括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等,根源多來自代謝症候群。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曾桂琴表示,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和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等危險因子,若有 3 項以上就是罹患代謝症候群。
據成人健檢資料顯示,40 至 64 歲民眾 3 成患有代謝症候群,未來得心臟病及腦中風、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風險恐比一般人增 2 至 6 倍。
吃得健康可以落實好油、限糖、減鹽與高纖飲食原則
衛福部國健署長沈靜芬進一步說明,其實,代謝症候群可以透過「檢、吃、動」逆轉。第一定期檢查,民眾可善用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今年下修至 30 歲以上民眾可參加參加國健署提供每 5 年 1 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並將健檢數據輸入「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科學算病館)」,即可預測未來 10 年內罹患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再依健康指引調整生活習慣。
而想吃得健康,可以依循「我的餐盤 6 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和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並落實好油、限糖、減鹽與高纖飲食原則。
增加代謝!除每周累積 150 分鐘運動也要喝足水
曾桂琴指出,如果民眾從生活習慣介入,均衡攝取食物,遵循好油、限糖、減鹽及高纖原則,且每週累積 150 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可以有效改善體重、腰圍及血壓指數。
而規律運動每周應累積至少 150 分鐘中度身體活動,並將運動結合日常生活,如健走、太極拳、游泳或騎腳踏車,培養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
內湖長春診所院長劉伯恩強調,在飲食上,想要遠離代謝症候群,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吃原型食物、避免油脂高的食物和多喝水;他進一步說明,在水份的補充,可以明顯看到身體水分充足者比缺乏補充水分者的健康程度有相當大的落差,所以在飲食控制之餘,如果能搭配充足的水分補充,長期下來必定能感受到健康狀況變好。他表示,如果不清楚醫天要喝多少水的民眾,可以依照自己的體重 (公斤) 乘以 30-35 毫升的水,並透過少量多次的方式補充。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最新健康新聞
-
30年老菸槍罹心衰竭多次送醫 醫籲:「三大警訊」勿忽視
(34 分鐘前) -
專家分享中秋烤肉指南 海鮮替紅肉、去皮快烤少煙最安心
(2 小時前) -
「打呼、肥胖」才會得睡眠呼吸中止症? 錯!嗜睡睡不飽更是警訊
(2 小時前) -
上班只想幹大事?經理人吳家德揭「職場飛機理論」:先從小事做起
(2 小時前) -
61 歲婦人確診三陰性乳癌 中西醫攜手治療帶來希望
(2 小時前)